汉字正义(43):“慈悲”常在 “情”常迁

作者︰子正
font print 人气: 126
【字号】    
   标签: tags: ,

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
--《六韬.文韬.盈虚》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
--《六韬.文韬.国务》

上面两段话,分别提到了“慈”与“悲”。那么什么是“慈”?什么是“悲”?又或什么是“慈悲”?“慈悲”与“情”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这类问题,我们仍然可从解字入手寻求答案。

慈,从心,玆(ㄗ zī,滋生。后简作“兹”)声,玆亦表如生养之意,义为上对下关怀爱怜,即慈爱。如: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左传.隐公三年》)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悲,从心、非(背离 ,背反),非亦声,表示背离己愿而心中哀怨、苦痛之意,即悲伤。如: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引申表示哀悯、同情,即悲悯。如:

◎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六韬.文韬.国务》)
◎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悲天悯人。

后“慈”、“悲”连用,用作佛教语,指佛、菩萨悲悯众生而行救度使出离苦难之心。如:

◎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唐.王维〈燕子龛禅师〉诗)

可见,“慈”与“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仁爱、救助之心,纯净无私。所以父母对于子女是无私的慈爱与抚育,仁者对于大众是广博的仁爱与救助,神佛对于众生是无量的慈悲与救度。

那么“情”呢?

情,从心、靑(新绿。今讹作“青”),靑亦声,用初见新绿而引动的欣悦等内心感觉,表示因受外界触动而产生的相关心理感受之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的思想、感觉等呈现的总体状态,即感情、情绪。如: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记.礼运》)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南宋.李清照〈一剪梅〉)

可见,“情”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身心感受与反应,自我而多变。所谓“触景生情”,景迁而情变。所以现代夫妻、情侣间老是会问︰你爱我吗?你真的爱我吗?你到底爱不爱我呀?而中国古代夫妻之间讲“相敬如宾”,是以尊重、敬重、为对方“服务”为前提,互相相处以上宾对待,更因有恩于对方,叫“一日夫妻百日恩”。

也就是说,“慈”、“悲”与“情”,都发自于心,但“慈”与“悲”外放、为他,而“情”则内达、自我;“慈”与“悲”是无私的,而“情”则只及本体;“慈”与“悲”的着眼点是爱人、助他、益众,而“情”则是为我、爱我、悦我。

因为无私,所以“慈悲”博大、深厚而绵长,故有“大慈大悲”誉。

因为为我,所以“情”狭隘、表层而不满足,故有“负情”、“情变”、“人情淡薄”之说。@*

点阅【汉字正义】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同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息息相连,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 相传,明朝末年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对李自成等流寇四处窜扰、祸国殃民..
  • 一个人行踪飘忽、出没无常,可以用“神出鬼没”来形容。是的,神鬼出没的方式,理当非人力所能知测。然而,换个角度想,“神出鬼没”的原意是否也有可能是:神出现了,鬼就消失?
  • 中文是当今世界上极特殊的文字,其中的意涵不但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深意......
  • 有一个老笑话,一个孩童到了启蒙的年纪,父亲找了位老师教孩子写字,孩子学了三日后禀报父亲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父亲命他写封信给万姓友人,未料孩子一写三日...
  • 仓颉造字数千载,几人归去几人来;神传文化展新意,大道已就天门开。每一个汉字,其点横竖捺撇折勾都有特定位置,随意改变某一笔的位置就不协调。而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与汉字结构的这种特点何为相似。
  • 汉字不仅是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更是唯一现代人仍在使用的象形、形声、会意字体。学习汉文的台湾人会正体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般用字母和拼音书写的人来说,能书写千年前的汉语却是件神奇的事!
  • 中国古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简单的一句成语“不三不四”,却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渊源。“三”与“四”这两个数字的由来,及其中隐藏的原始涵义,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河图》...
  • 百果之中,我独爱鲜桃,尤其喜欢又大又甜的水蜜桃。细思之,百果中只有桃子可以称“仙桃”,其它果品都不能冠以“仙”;百木之中,唯有桃木可以称“仙木”,其它树木与仙无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