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结善缘

两个新娘的奇缘

font print 人气: 132
【字号】    
   标签: tags:

明朝嘉靖年间一个晚秋的下午,从黄岩城西门抬出一顶漂亮的花轿,妆奁华丽,仪仗整齐,吹吹打打,十分热闹。到了北洋,忽然下起雨来,幸好在一座山岭上有个小凉亭,大家把花轿抬到里面躲雨。

这时只见对面有一顶青衣小轿,也急匆匆上岭来,抬入凉亭。小小凉亭被两顶花轿挤满,两家抬轿和迎亲的人只好到附近避雨,凉亭里只剩下两顶花轿和里面的两个新娘子了。

西边漂亮花轿里的新娘见东边轿内的新娘正掩面哭泣,看她戴着旧凤冠,穿着旧衣服,迎亲的人寥寥无几,鼓乐只有一支唢呐和一把胡琴,猜想她一定是个山村贫家之女,因嫁娶冷落,不胜伤感。

西边新娘想安慰她几句,便问道:“妹妹,今天是我们的好日子,你为何啼哭不止?”东边轿里的新娘止住哭泣,抬头见对方满头珠翠,一身锦绣,于是含泪答道:“姐姐哪里知道我的苦处!父亲为我出嫁负了一身债;听说夫家也很穷,我担心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西边轿内的新娘听了大为同情,有心帮她分忧,无奈身在半途,无能为力,只好陪着落泪。当她取手帕擦眼泪时,无意间碰到了两只嫁银袋,心里一亮,提起一只,向对面的新娘说:“妹妹,我上轿时,爹娘各送我一只嫁银袋,里面装有压寿银,分给你一只吧!”说着将一只嫁银袋抛过去,刚好落在对面新娘的怀里。

对面的新娘愣住了,她爹娘送两只嫁银袋,是成双成对的意思,怎好分开?萍水相逢,又怎能受人家的礼物?她正想感谢并抛回嫁银袋,可这时雨停了,两家迎亲的人奔入凉亭,抬起花轿分别朝东西方向急急下岭去了。

从此,两位贫富迥异的新娘开始了新生活,而等待她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先说西边轿内赠嫁银袋的新娘名叫王兰珍,是黄岩城北王姓人家的独生女,嫁给西乡山镇下郑村一位文武双全的秀才郑慕狄。这小伙子家境富裕,父母已去世,他为人豪爽大度,仗义疏财,邻里乡亲都很尊敬他。与兰珍婚后,夫妻恩爱,感情甚好。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婚后两个月的一天,传来凶讯:两天前台州沿海的一股倭寇窜到黄岩城里,大肆抢掠,兰珍娘家全家被杀,财产洗劫一空。闻此噩耗,兰珍哭倒在地,慕狄悲愤欲绝。又听说倭寇还在做恶,并可能进犯西乡。

于是下郑村的百姓纷纷要求抗击倭寇,乡绅富户们为保护财产到郑慕狄家讨主意。郑慕狄号召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保卫家乡。

一时间,一支三百多人的民团很快组成,郑慕狄被推为指挥官,王兰珍自告奋勇负责军需物资。大家商定,一切费用先由郑慕狄家代为筹措,打完仗后,再按各家田亩数分摊负担。

郑慕狄带领民团在村东五里处的牛头峡设伏,一天傍晚,倭寇大股人马到了这里。郑慕狄一声令下,四面包围,将倭寇逼近牛头塘,勇士们用石头掷打倭寇,经过艰苦奋战,四百多倭寇大多被埋葬在牛头峡了。牛头塘还改名为“埋倭塘”。

可事后乡绅富户们觉得倭寇已灭,家产保住,他们不肯承认以前许下的承诺,反而说,“谁筹措的钱粮谁偿还!”如此一来,郑家债台高筑,讨债的人络绎不绝,不到半年已经倾家荡产。

慕狄只好到学馆教书,兰珍帮人绣花缝衣。乡绅富户们还不肯放过他们,又联名诬告郑慕狄“抗倭谋利,吞吃募饷,纠集民团,图谋不轨。”昏庸的官府竟下令捉拿郑慕狄。乡亲们得到消息,赶来相告,慕狄只得连夜逃走,兰珍被迫带着孩子到他乡谋生。

兰珍逃到南乡,给沙埠一家酒坊当佣人。酒坊主人叫许莹生,妻子谷金花。谷金花正是当年凉亭里那顶东边花轿里哭泣的新娘。

原来金花嫁到许家后,打开嫁银袋,里面装着五十两银子。因一时找不到赠银人,夫妻俩决定先用这笔钱还掉债务,余下的做生意,先贩卖杂粮,后开坊造酒,生意渐渐兴旺起来。为感激当年送银的新娘子,他们在家设了一个“感恩堂”,里面供着那只嫁银袋。

兰珍来到许家,手脚勤快,能写会算,很快成了许家的得力助手。就这样过了三年,这一年年底,兰珍打算回下郑村打听丈夫的下落,金花特意备了一顶小轿送她。回村一问,仍不知郑慕狄的下落。

第三天,兰珍只得坐原轿回沙埠。临行时乡亲们流泪送别,并将一些年货塞进她轿里。

兰珍回到许家,取出年货,发现邻居王竹匠送的一小袋花生,她倒完花生,翻过小袋清理,忽见袋上绣着一对儿鸳鸯。原来这正是她出嫁时爹娘送的嫁银袋。看着这只嫁银袋,想起当年出嫁时的情景和之后的种种经历,兰珍一时思绪纷乱,悲从中来,痛哭不止。

金花见兰珍迟迟没出来吃饭就去唤她,进门见她捧着一只红袋在哭。仔细一看是自家的嫁银袋,就责问道:“你咋把我家的嫁银袋拿来了?”兰珍觉得奇怪:“这明明是我自己的,怎么是你的?”

金花转身跑进感恩堂,怪!自己的袋子确实还在。她把袋子拿到灶壁间和兰珍的一比,两只袋子一模一样。金花问:“你这只袋子哪里来的?”兰珍说:“那年我出嫁时,爹娘送给我两只嫁银袋,现在只剩下一只了。”

金花问:“另一只呢?”兰珍说:“那天乘轿在北洋岭头避雨,我见对面轿子里的新娘在哭泣,就送给她了。”金花大叫一声:“啊!原来是姐姐你呀!”猛扑下去磕头。一切都明白了,两人抱头痛哭,互诉各自嫁后的种种遭际。

莹生夫妇俩要把家产分给兰珍,兰珍坚决不要,说:“这是你们勤俭操劳的结果。那一袋银子,如果我带到夫家去也会花光。”莹生夫妇愈加钦佩兰珍,坚持留她住下,并将小女儿许配给兰珍的儿子,两家结成姻亲。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一天中午,许家门口车马喧闹,原来,郑慕狄出走后投奔戚继光的戚家军,因抗倭有功,已升任随军参赞,前来迎接妻儿。夫妻团聚,悲喜交集。

莹生夫妇送慕狄夫妻回家,途经北洋岭头,想起当年避雨赠银之事,兰珍感慨万端,手书“分嫁岭”三个大字挂在岭头,作为纪念。从此,分嫁岭的故事就在百姓中口头世代相传下来。@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节, 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李玨的父亲开了个米店,以贩卖粮食为业。李玨为人,正直勤谨,严守本分。十五岁时,他父亲因事暂时外出,从此让李玨掌管米店的生意。有农村或城市的人来买粮,李玨都是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米。
  •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 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 古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学说,而是宇宙的法则和自然规律,道家《太上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因果报应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 张乖崖在成都做官时,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正说话间,忽然有人进来,向神仙报告:“西门黄兼济到!”当时走进来一位束发道人。那位神仙,立即接待他,对他非常礼貌恭敬。 第二天早晨,张乖崖派人请“名叫黄兼济的人”过来,黄兼济到来后,张乖崖一看这人,完全是梦中所见到的那位束发道人。
  • 鲁昭公流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你年龄很轻,何至于如此呢?”昭公懊悔地回答:“在我年少的时候,人多爱护我,我不能够体察感恩;人多谏诤我,我又不能采纳改进。因此,内无辅助之士,外无辅佐之臣。内外真正能辅助我的没有一个人,谄媚阿谀的却又很多。这种情形,就像秋天的蓬草一样,其根孤立,枝叶虽美,秋风一到,就根拔叶脱了。”
  •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代鲁国人。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教育,并周游列国宣讲他的做人理念,其中包括伦理概念、教育思想、政治主张、品德修养等等。
  • 清代史玉函在其编纂的《德育古鉴》中,收录一则明朝罗桢在《净意说》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都,明朝的善人,晚年改过净心,由行转境,终得善报。
  • 望文学的天空,经典作品可谓是繁星满天。古人云“文以载道”,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一个“道”字,其具体而微地集中表现为在人生感悟的过程中对崇德修身的颖悟,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命观和道德观,为心灵指明方向。
  • 古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