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善缘.惜缘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358
【字号】    
   标签: tags:

古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说文》中说:“缘,衣纯也。从糸,彖声”、“糸,细丝也,像束丝之形。凡糸之属皆从糸”,从普遍的因果关系来看,缘是一种冥冥之中的际遇,是生命之间一种比较久远的关系。

如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和可能,缘也是一次机遇的把握或流失。

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和位理学认为,世间万物皆因因缘和合而生,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说这个生命不只这一生,有前生;不只是这一世的前生,还有很多很多的前生。生命的元神是不灭的,好像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绳子,把人及其有缘的人与事牢牢地拴在一起。

人是随缘来到世上,家人、亲戚、朋友、师生、熟人等等,人和人在社会网中建立起的各种关系,这都是缘。此生总是遇到好人好事,总能有人帮助,这是善缘。这个善缘是过去结下的,说明这个人过去种下了善因,所以有善的果。

遇到不顺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自己前世欠下的债,只是在轮回中,忘记自己曾经做下的过错,这时不要把原因都推到外界,或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总想逃避,要懂得以善来化解这个怨结。

缘,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恩怨得以回报。基于这个原因,做人绝对不能再违背因果的道理,所以要懂得知恩、报恩、有善念和慈悲心。

这些事情和道理,史料中记载的很多,古来凡相信因果的人,就会自觉主动的去做一个行善积德之人;不相信因果的人,把“生前、身后都是一个生命的延续”当作荒谬,所以就敢放纵贪欲、为所欲为而不计后果。仔细观察和感应,因果就在日常生活中。

传统儒、释、道文化皆从因缘、因果关系,来探讨人生意义和归宿问题。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缘”的性质,非常深刻。善缘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修道之缘,道家称为“道缘”,佛家称为“法缘”,指因对“道”、“佛”的信仰而发生的缘分。

二是广结善缘,佛家讲的“大慈大悲”不仅针对“有缘”,也包括无缘,慈悲心遍及一切众生,道家讲“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皆指劝善,济世救人,造成众多的善缘,以为将来得度的因缘。三是泛指好的缘分,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这样的结果都是结善缘。

修道之缘是人向道、向善,证悟真理的圣洁之缘,如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几乎都讲“道”。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谈到“道”;佛家讲普度,所谓“佛者,觉也”,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但达到觉者的标准要通过个人的努力。

道缘重是说,这个人的善根较厚,心地较为善良淳厚,这样的人,会很容易接受佛道思想,并很快能发心修炼。比如有的人一听说佛家因果事,便会相信且爱听;但也有些人,不信也不爱听。在信道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彼此因为共同的信仰,而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和心灵的契合。

人一旦走上了修炼之路,凭着坚定的信念就能坚修到底,并能够按照佛道慈悲济世的精神与人广结善缘。

如唐代的白居易为杭州太守时,听说道林禅师德行很高,就前去拜访。他看见禅师住在山中古松之下,说道:“禅师住处很危险。”禅师答道:“太守的处境更危险!”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何险之有?”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他向禅师请教说:“人生的道理如何呢?”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禅师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白居易一听,叹服不已,从此走上了修炼的路。

他不仅自己虔心修行,还用自己的俸禄,请人彩绘大型天国世界图、佛像、神像、印佛经,劝勉人们要信奉佛法,相信因果,并写道:“愿以今生世俗文字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宋代贤相吕蒙正敬信神佛,每天诵经礼佛,居官廉洁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他写了〈劝世歌〉向世人劝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积德之事。教诲子弟要俭素持家,勤修阴德,敬天信神。每次拜佛时祝愿说:“不信佛者,不生我家,愿我子孙、后人世代奉佛。”发善愿,促善缘。

缘分拒绝功利,它是无言的默契,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因为有缘,它成就了人世间的许多期盼和感恩,缤纷人际间的来来往往。因为有缘相伴,人们有了善愿的许诺和成就。

人海茫茫,世事纷纭,多少人坚守着心中恒久的期盼,多少人真正寻觅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过中,错失了最珍贵的机缘,有时缘去缘留只在人一念之间。

缘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折射出人们感恩、向善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寄寓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人们只有敬顺天意,尊重宇宙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河北省南部)人,他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史书上没有记述师旷出生的具体时间,据估计,师旷应该主要生活于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即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
  • 汉光武帝刘秀召董宣任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光武帝的姐姐)的奴仆杀了人,因为躲在公主府,官吏无法抓捕。等到公主外出时,该奴仆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等公主的车辇走过来,董宣勒住马迫使车子停下来,用刀画地,大声斥责公主的过错,喝令该奴仆下车,当场杀了他。
  • B>一、不受秽物
  •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 清朝时,有一位姓陈的盲人,非常精通摸骨算命的小道,远近驰名。当时漳州的一位总镇官员(注:总镇是清代负责地方军事的官员)慕名把他请到自己的府上。
  • 礼乐文化倡导“以德配天”的君子风范。“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传统文化将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对后来的中国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戏曲奠基人。然关汉卿究系何方人氏,多年来一直众说不一,主要有四:一为大都(今北京)说,见元钟嗣成《录鬼簿》:“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二为解州(山西解县)说,见清邵平《元史类编》:“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着北曲六十种。”;三为燕人说,见元熊自得《析津志》;四为祁州(今安国市)说,见清乾隆《祁州旧志》:“关汉卿,时祁之伍仁村人也。……”比较而言,前三者皆语焉不详,且惟此仅见,缺少佐证。而祁州说所言较详,较具体,且当地又有大量关于关氏遗址、遗事的传说佐证,多数关学研究者倾向此说。
  • 马文安娶妻吴氏,貌极美好,性也聪敏,善持家政,不过骄气颇深,嗔心亦重。因之,婆媳之间常常发生龃龉,所以每逢马文安回家的时候,婆媳二人在他面前互相诉说:做婆婆的说媳妇不孝;做媳妇的说婆婆不仁,双方各执一词。
  • 人们把用钱买官,叫做“铜臭”。东汉时的崔烈,曾名重一时;汉灵帝时,他花钱五百万,买官当上了司徒,结果是很快名誉扫地。崔烈问儿子崔钧说:“外面的人,对我议论纷纷,他们在讲我什么呢?”
  • 了解人无完人,宽容的对待他人,并提醒自己不断的改善与进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