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屠呦呦想到《诗经》

font print 人气: 540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6年01月27日讯】2016年的黄历新年即将到来,回首2015年,振奋人心的新闻莫过于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然而不少人在初读这位女科学家的名字时,都把“呦呦”(音同“优”)误读为“嗷嗷”。殊不知“呦”字,源于《诗经》,是形容小鹿的鸣叫声,不仅读音优美,它源头的篇章《小雅/鹿鸣》还有着深远的意义呢。

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每段开头都是描写小鹿一边欢快地鸣叫一边享用野草的情景,然后君王命人献礼于群臣,希望群臣能够上把国家引入正道,下以德行教化百姓。想来屠呦呦女士的父母也是希望借着这个名字让自己的女儿能如古代贤臣一样对国家和百姓有所作为吧。

原诗不长:
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同“示”)民不恌(同“佻”),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同“遨”)。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同“耽”)。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样年代久远而古朴的诗句,于现代似乎是很难打动人心了,特别是她在文学之外的意义,已很少被大众所知,然而历史上它却曾被尊为“五经之首”。

《诗经》相传是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从上古的3000篇古诗中编选了300篇整理而来。孔子对《诗经》有很高的评价。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即以为诗经使人读后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喻的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论语》中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历代对《诗经》的注疏如汗牛充栋,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就是西汉毛公作传、东汉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疏的《毛诗正义》70卷。

《诗大序》是《关雎》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开始的文字。它是对整部《诗经》的概括和阐释。下面就摘录其中一段,来了解一下古圣先贤心目中的“诗”的意义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大意为:诗歌,就是表达内心所追求的目标,在心里就是内心的志向,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 

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的了。先王就是用它来经营夫妻感情、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仅读此一段,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以及后世对《诗经》研究的重视程度,她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承载着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我们在重拾《诗经》带给我们的淳朴之美时,或许更应该好好研读《诗经》背后的深意吧。@#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芄兰弯枝条 男孩锥佩腰 虽说系锥佩 他不与我好 悠闲炫耀兮 衣带袂飘飘
  • 桃树茂盛 明鲜萼花 伊人出嫁 和夫益家
  • 宅间十亩桑 桑女悠闲行 偕伊同归家
  • 何处采飘萍? 南山涧之滨。 沟渠边最好, 何器盛装萍?
  •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之下,其价值不局限于文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了周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观、信仰等,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和以周礼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特质,是对华夏文化的颂扬。
  • 礼乐文化倡导“以德配天”的君子风范。“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传统文化将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对后来的中国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 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 教化,这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对《诗经》咏唱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一语定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股浓厚的桃韵。古时,年轻的姑娘出嫁时,众人要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诗经》中的《桃夭》三章来贺新婚。而老人过生日时,要送鲜桃祝寿。在古代,尊桃树为“仙木”,用以驱邪。所以很多古典小说中,如《封神榜》中的得道高人云中子,就用一把桃木剑镇压妲己,使其现出原形。而在《礼记》中记载桃列可以扫除不祥;《左传》中记载用桃木造弓来消灾避祸。据载战国时,百姓于岁时用桃木制成木偶立于门旁两侧,以驱凶辟邪。
  • “和歌”的分类与作法,仿效了中国最古的诗歌《诗经》之“六义”。
  • 驾一叶扁舟浮沉史海,于万朵浪花中看到一颗明珠,心为神怡称为“美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