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6年10月05日讯】(大纪元特约记者兰青、张小清纽约采访报导)按: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举行。本届比赛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鲍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举办大师班。比赛前夕罗森鲍姆接受专访,挚诚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演奏与欣赏、特别是比赛指定的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师经典曲目的精到理解,无论是专业音乐家还是业余听众,都会深受启发。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续前文)
1. 贝多芬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作品109
Beethoven Sonata No. 30 in E major Op. 109
(1)第一乐章
比如说作品109,听众听到第一乐章,会觉得像一首幻想曲,由最初的音符开始,就在变幻波动着。那不是个传统主题,而是音程起起落落的流动的织体(texture),左手的音符似在呼应着右手,有点像在看万花筒,瞬息万变。
在起始几秒钟后,是戏剧性的爆发。速度由快变慢,充溢着强烈的激情。当后面段落以不同音区再现起始素材时,这种处理也再次出现,如同英雄史诗般地达致高潮。
这些元素似乎有点彼此对立,开头是疾速迸溅的元素,之后是非常戏剧性、激昂富于旋律的缓慢部分,这在奏鸣曲中并不常见,特别是这样早、这样快就出现,轮廓这样分明。这是第一乐章。
点击聆听:【阿劳(Claudio Arrau)演奏之第一乐章】
(2)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狂放激昂、节奏强劲,这是毫无疑问的,非常快,也非常流畅动听,可说是坚韧有力。中间一段有种安静的布基(boogie)风格,最后又重归响亮强劲。
点击聆听:【内田光子演奏之第二乐章】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主题变奏曲。变奏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居于核心位置。他从非常年轻时起就开始写主题变奏曲,终其一生写了很多只是一个主题加变奏的乐曲。他的不少奏鸣曲都是主题加变奏的搭配,作品109就是其中之一,主题加变奏出现在结尾部分的第三乐章。
你会觉得,主题非常的抒发内心,抒情,温暖,带着庄严静谧,但也带着向往,并不总是那么平静,有时敞开自己,好似在接近着什么。这个主题那么深情,好像包含了一切元素,预告着后面变奏的出现。
和主题比起来,第一个变奏更像是倾泻而出的咏叹调,几乎是歌剧风格。紧接着的一个变奏则好像将主题撕扯开来——构成主题的音符及转位和弦被拆散,成为支离的单音,那些元素仿佛飘在空间中,等待着从新组织在一起。
我不会描述所有的变奏。这之后是个非常快而有生机的变奏,之后是个很柔和的,再之后是一个简短变奏,有点像赋格曲,意思是说主题(theme)被简省成一个“赋格主题”(fugue subject):原主题中的一些音符被组合成另一主题,这在赋格曲中叫做“赋格主题”。这个“赋格主题”不断以不同音调再现,几乎就像一次行旅,以那样的旋律延续了一小会儿。
最后主题又以与开头稍微不同的版本再现,伴着越来越快的一个重复的乐音,直到这个乐音变成颤音,感觉仿佛天门敞开了,那是如此恢弘壮丽的体验,你感觉在一个乐章中经历了全部人生。
结尾处,几乎又回到主题的原初样貌,仿佛走完了一个轮回,一轮人生:从起始,历经人生所有的蜕变,再回到源头。乐曲非常安静、简单地结束,动人心弦,仿佛你藉由返回本原而找到了宁静。非凡的体验。
点击聆听:【内田光子演奏之第三乐章】
大纪元: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很赞赏贝多芬英雄史诗般的精神,感觉他在表现某种抗争。
罗森鲍姆:不总是抗争,他描绘生活,人生在世共通的体验、为人所意味的一切:渴求,乡思,追求,向往,成就,激情,喜庆……很多东西。
大纪元:似乎我们只有返回本原的时候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罗森鲍姆:是的,或者说当我们接受命运,不管它是什么。
(待续)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