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漫谈(2)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序中表达了什么生命精神内涵?(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97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二、唐代书法艺术风格

清代书法理论家梁巘(读yǎn)在《承晋斋积闻录》中提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说法,是指书法特征在不同时代各有千秋。所谓“唐人尚法”,是指唐朝的书法艺术一如盛唐气象,重视法度,堂堂正正。

书法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书写的法度即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和要求,是一种规矩,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法的美学观要求书法创作要纳气韵于法度,融形质于神采,从而达到书法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无论是用笔、结构和布局谋篇以及格调,都形成一种基本的创作规则和方法。卓越的书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纵笔所如,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唐代各种书体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法度严谨、博大精深的境界。楷书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随着科举在唐代的制度化,善楷书成为“身、言、书、判”的四条选士标准之一,楷书也随着社会需要的背景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法备体严,成为当时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之一,是文人士子必须掌握的书写技艺。唐代楷书堪为后世楷书的典范之作,留给后人丰碑巨制。

在唐太宗的影响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初唐四家”,他们的楷书风格都是以王羲之笔势、笔法为基础,又兼融汉魏碑文之法,提倡“冲和之美”“尽善尽美”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开“唐书尚法”之先河。盛唐时期,以颜真卿为代表颜体楷书“正而不拘、庄而不险、博大精深、雄逸豪迈”的风格,形成为正统,把唐代书法的“尚法”艺术风格推向顶峰,《广川书跋》评“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柳公权的楷书雄秀挺拔,法度完备,是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唐代楷法的集大成者。

唐代行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其书看似无序,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其书不越度,处处都能体现出书法艺术所必不可少的规矩与法度,是在熟练掌握技法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唐代隶篆能承秦汉之遗法,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风格。

因此,唐人各种书体皆笔法精熟,中正淳厚,大气雄浑。唐文化的全面繁荣,大量佛道经典的誊抄,并且题写碑文、寺庙宫观名等;唐代格律诗的形成、书写;科举考试和官吏考核时在题材、技法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这些均要求必须遵照法度,这也为“尚法”书风的流行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其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待续)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绘本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只要有图,就能得到莫大的乐趣。(Fotolia)
    绘本看似很简单,但是却能改变大人的思维方式,只要无字绘本你都能接受,还能看出乐趣,就能变成一个非常懂得孩子心理的,很会和孩子相处的父母。
  •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五月五,立夏了!在这样的立夏时节要作什么事呢?以下从中国的民俗、和四时养生概念提供一些参考。吃“立夏饭”、吃夏(虾)面、吃七家粥、喝七家茶都是带有天人和合的民俗,还有“立夏补老爸”不只是迎夏天节气,还有展现了人际人伦的好美德。夏天养生美颜要注意的事和颜色有关……
  • 今天立夏,中医师吴明珠说,立夏后容易烦躁不安,养生重视静养,不要大喜大怒。饮食则重清淡、粗粮,要多吃蔬果,绿色蔬菜、绿豆、芝麻、洋葱都很推荐。
  • “十德”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固定词组,而且是周礼中界定的词汇,说黄庭坚有意去弄一个香十德更改周礼的内涵,可能性不大。因为连被历代朝廷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都说要:“克己复礼”(《论语》,大意:克制自己的欲望,按周礼的要求去做。)黄庭坚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如果有意去更改儒家经义,与周礼及孔夫子过不去,被人在皇帝面前奏上一本,那可不是辞官回家种田可以了事的,因为篡改经义或离经叛道在古代属大罪。
  • 宋仁宗嘉祐三年,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六岁生了一个儿子,在“三朝洗儿”的宴会上,欧阳修带头写了一首洗儿诗,表达祝贺之意。
  •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是世界上闻名的天朝大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往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领域内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几乎同时达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成为各自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此时期书法从进入普及、成熟到繁荣兴盛的发展顶峰,在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众派纷呈,书作浩繁,书学鼎盛。
  • 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
  • 在成年礼的“加冠”这场生命礼仪中,德、礼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关系是以“德”为本,是“以德制礼”,以“礼”为末。因此,“德”是为成年礼的核心枢纽,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品格,同时能够承担家庭国家责任的男子是成年礼的重要依归。
  • 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是说给神佛烧香磕头就能保佑升官发财、生儿子。人礼拜时的有求之心,是亵渎神明。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