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
希腊有许多博物馆,大多是在一些古迹景区内,陈列一些该古迹的出土遗物。但是综合性的历史博物馆,在数目上就少了很多。它们之中,以“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为其中翘楚。可是,参观一座大型的博物馆,不是一般旅行团的热门项目。所以,我们的团没有把这一座博物馆列入行程,我虽然怅然若失,可是也能理解。然而,事情经常会峰回路转。我们在雅典游览的那一天,大概下午两点多就参观完了卫城。回到饭店之后,导游宣布到晚餐之前是自由活动。我喜出望外,自忖扣除来回交通所需的时间,大概还有三个钟头可以用来参观国家考古博物馆。于是,不顾前面行程的劳累,赶紧搭乘雅典市的捷运,匆匆地赶到博物馆,了了一个惆怅已久的心愿。
我原本计划用一集的篇幅,来和大家分享这一座博物馆的一些收藏。后来发现这样做,太委屈这一座这么优秀的博物馆了。同时,要在一集之内向大家简介古爱琴海地区的三大艺术之二:“陶绘”和“雕刻”的源流和发展,效果必然不佳,(另外一大艺术,是我在前面几集已经介绍了不少的“建筑”。)所以我还是决定分三集来和大家分享。在上集里,我会专注于介绍“陶器”和“陶绘”的收藏品。在中集里,我会和大家分享驰名西方考古界的Mycenaean遗物,并开始介绍古爱琴海地区早期的雕塑作品。在下集里,我则会专注于介绍中、晚期雕塑的收藏品。
在介绍收藏品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一座博物馆的外观。它是希腊独立之后在1866-1889年新建的。和许多那时期的建筑一样,它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但是它的前廊上方,并没有像古典希腊神殿那样,有个三角型的Pediment。它入口处的廊柱,是采用古希腊的Ionic Order。而两侧厢房的廊柱,则比较接近古罗马的Tuscan Order,只是圆柱变成了方柱了。
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在一些地区开始了陶器的发展。爱琴海地区蕴藏丰富的陶土,所以和华夏文化一样,同为“有陶文化”的模范地区之一,不过两地制陶的发展过程有些差别:华夏地区的几个新石器文化系列,都以陶器为主要器皿。但是从“二里头文化”(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千多年,也就是夏末商初之际。)开始,华夏地区大规模地进入青铜器文化。自此,器物艺术的焦点,就逐渐从陶器转移到青铜器上面。而陶器,则主要被用在建筑材料、陶俑、和非贵重的容器这些应用上面。反观爱琴海地区,在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后(大约是在公元前三千年),青铜器皿并没有像在华夏地区那样,普遍地取代陶器在高阶容器上的运用。因此,制陶艺术的发展仍旧蓬勃进行。甚至到进入铁器时代(大约始于公元前一千年)之后,还掀起了第二波制陶艺术的高潮,一直到公元前300年左右才消退。
另一个差别,是在于制陶艺术的重点。可能是因为爱琴海地区很早就传入了辘轮,而让某些陶器的形制,变得比其他形制要容易制作得多,所以这个地区在制陶艺术第一波的中、后期,发展的焦点就从形制的创新,逐渐转移到在器皿表面的绘画。影响所及,在此地区制陶艺术的第二波发展中,陶绘师和制陶师,经常是两组不同的人。
爱琴海地区制陶艺术的第一波发展,是以克里特岛上的Minoan文化为中心,始自遥远的过去。到公元前2000年至1600年之间,也就是Minoan文化最兴盛的期间,它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层次。这个时期的陶绘颇为精致、美丽、多彩,而对画面的运用,以及物体的形态呈现,也从早期的规律、整齐,进化到自由、流畅。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虽然没有收藏到克里特岛上的最精品,可是从一些周边地区同时期的出土遗物,还是可以略窥其风貌。
好景不常。大约自公元前1600年起(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商朝初年),Minoan文化逐渐被比较尚武的Mycenaean文化所取代。爱琴海地区的陶绘中自由、流畅的自然主义,也逐渐被规律、刻板的图样所取代。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Mycenaean文化自己也衰亡殆尽,而爱琴海地区的陶绘,也沦落为简单而幼稚。艺术这么紧密地跟随着政治而起伏,也是历史上少见的现象。@#(未完,待续)
──转自作家行云部落格
(点阅【爱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