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希腊境内的旅游景点,大概没有比雅典卫城更有名气的了。令人惋惜的是,它在两千多年前放射出来的光芒,虽然照亮了当时的雅典,但也加速了这个伟大城邦的衰亡。
卫城的希腊文原名是ἀκρόπολις,转录为拉丁字母则是Acropolis。其中polis是城邦,而acro则是高处、顶点的意思,所以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在中文里面,Acropolis会被翻译成“卫城”。
雅典市区有七座山丘,卫城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卫城最像一块台地,而且顶部的平坦区,东西大约四百公尺,南北大约一百多公尺,可以容纳一个小村落。所以我个人猜测:当初这个地区开始形成聚落的时候,可能是先从这块台地开始。后来人口逐渐增加,聚落也靠着卫城向外扩展,而卫城就逐渐转变成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了。之后希腊世界经历了一轮的兴盛、衰落、和复兴,到公元前550年左右,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明星时,卫城已经是一个宗教圣地了。连雅典的政治单位,都移到卫城半山腰的Aeropagus,和山脚下的Agora去了,不过市中心区一直没有离开卫城附近。直到今日,雅典市的市中心点──宪法广场,离卫城也只有数百公尺。
当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攻入雅典时,卫城上原有的宗教建筑被破坏殆尽。但是雅典人收复失土之后,并没有马上进行重建。传说雅典人在与波斯作战时立下了一个誓言:如果不能永久性的驱逐波斯人,就不重建卫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不过在公元前450年之后,雅典人开始计划重建卫城时,波斯人的威胁的确已然远去了。也因为这几十年的延迟,希腊地区的建筑及雕塑艺术更加成熟了,卫城的重建也得以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
然而这朵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葩,也埋下了雅典急速衰亡的种子:
在公元前480年波斯大举入侵之后,雅典就联合了好几个希腊城邦,成立了一个叫做Delian League的军事联盟,来共同抵御波斯的再度入侵。联盟的成员可以选择贡献金钱、或是贡献船只及军队,后来大部分的成员都选择贡献金钱,而主要由雅典来提供船只及军队。这些款项,原来是存放在一个共同的宗教圣地Delos岛上,后来因为安全的考量,而把金库移到了雅典。
到了公元前450年之后,波斯入侵的威胁已经消失了,雅典的执政者Pericles就开始把金库里的款项转用来建设雅典,特别是重建卫城。此举引起了一些联盟成员的不满,想要退盟,但是又被雅典拒绝。再加上其他雅典跋扈的举止,于是一些反制雅典的力量,开始以斯巴达为中心凝聚,终于导致了从公元前431年开始的希腊城邦内战。鏖战近30年之后,雅典一方以败战收场,可是即使胜利的一方,也已然元气大伤,终于在公元前338年,都被原来在希腊世界边缘的马其顿城邦统一了。两年之后,马其顿王被刺,其子继位,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亚历山大大帝。
雅典卫城上面曾经有过不少建筑起起落落,至今还大致残存的主要建筑有:一座山门、三座神庙、和两座剧场。它们的建筑年代,大都是在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的希腊城邦时期。只有一座剧场,是在西元后161年建造的。
古希腊的公共建筑,原来是以木造为主。到了公元前600年左右,开始改用大理石或石灰岩。而雅典得天独厚,在距离城区只有十多公里的一座称为Penteliko的山里面,发现了一个高品质的大理石矿,颜色洁白无瑕,不过经过许多年的暴露之后,由于其中微量铁质的氧化,会逐渐转成乳白偏红色。雅典卫城上面现存的古建筑,都是采用来自这个矿场的大理石,称为Pentelic Marble。上一集所介绍过的体育场──Panathenaic Stadium,也是使用同样的大理石建造的。
在下面的地图里,我把卫城上面几个重要的景点标出来了,随后依次介绍:
(一)Aeropagus
大部分到卫城的游客,会从西边的Propylaea进入卫城顶部的神庙区平台。在到达Propylaea之前的半山腰上,会先路过一大块被称为Aeropagus的突出岩石。这块岩石附近,在雅典的早期历史上有过很重要的地位:在公元前第六世纪以前,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一个寡头贵族会议。而这个贵族会议的聚会地点,就是Aeropagus,所以这个贵族会议也被称为Aeropagus。后来在民主化的过程中,Aeropagus的权力几度被削减,最后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只扮演了一个高级法庭的角色。
Aeropagus是一座很好的观景台,可以眺望雅典西半部的市景,远达山际或爱琴海边。
(二)Propylaea
雅典的领导者Pericles在重建卫城时,也规划了为这个神殿圣地建造一个宏伟庄严的大山门,这类的建筑在希腊文里就称为Propylaea。卫城的Propylaea规模相当浩大,包括了一百多公尺的阶梯、二十四根大型廊柱、和几间房子。它始建于公元前437年,但是到了公元前431年还没有全部建好,就因为和斯巴达开战而停工了。幸好大部分的结构已经完成了,许多也幸存至今。
当时朝拜者沿着阶梯上行,穿过Propylaea时,两旁巨大的廊柱,想必会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出不少的敬畏。@#
──转自作家行云部落格
(点阅【爱琴海之旅】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