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余像》——艺术家对共产主义的控诉

文/甄真

人气 501

百年前,共产主义这一邪灵开始在欧洲上空游荡;百年来,共产党在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家中窃取政权:专制、掠夺、仇视、洗脑、杀戮……祸害人间。波兰电影艺术大师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的遗作《残影余像》(Afterimage,港译:残影)就是以此为背景,表达了一位波兰艺术家对共产主义的控诉。

电影简介

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荣去年辞世,享寿90岁。他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和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等电影界最高荣誉,遗作《残影余像》近期在香港公映。影片以纪实的手法讲述波兰艺术家史特里‧泽敏斯基(Wladyslaw Strzeminski)后半生遭受共产邪党迫害的故事。

深受学生爱戴的大学教授史特里‧泽敏斯基,在二战中失去一只手和一条腿。前苏联的斯大林主义黑云压城时,他极力反对将艺术变成共党洗脑的工具,坚持捍卫创作自由。为此,他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学院撤职,大半生的画作被毁,甚至被剥夺工作及生存的权利。

“戏”说新语

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当波兰民众以为战争结束、将迎来一个新时代时,没想到共产主义的魔爪悄然伸开,艺术逐渐沦为共产邪恶主义的宣传工具,红色恐怖笼罩全国。

电影以《残影余像》命名,源于电影主角史特斯明史奇提出的“残影”理论:“当眼睛注视一件物件后,即使视线转移到别处,那件物件的残影会留在眼里,残影是与那件物件的形状相同,颜色却会相反。”而这位艺术家后半生的系列作品,均以“残影余像”命名。影片要与观众探讨的,正是在这段历史下的正与反、真与假、专制与自由。

可怕的“红色”

影片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对色彩的精妙运用。色彩在镜头下好像会说话,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意涵。

电影的开头,史特里‧泽敏斯基在家中准备作画,原本阳光充沛的房间突然被可怖的红色笼罩,原来是巨幅的斯大林的旗帜在窗外悬挂。红色为共产主义的主色调,不言而喻,艺术家的生活开始被“红色”入侵。史特里‧泽敏斯基对没有阳光的房间感到不满,于是伸出拐杖戳破旗帜,令光线透入窗棂,没有想到他这一举动,成为了他未来悲剧人生的导火线。

与仅仅象征政治的“红色”做对比的,是艺术家画作中五彩斑斓。影片中多次出现五彩画作、艺术品在不同场合中被摧毁的桥段,或意味着色彩缤纷的时代在共产幽灵的入侵下变得满目疮痍,单调的红色是可怕的警示。

而令人印象极深的是艺术家女儿的那身红色风衣,小女孩在母亲的葬礼上依然穿着这件耀眼的衣服,被路人耻笑,她愤怒地对路人说:“我只有这一件衣服!”看过影片的观众会对这个角色产生深深的同情,她是被“红色”荼毒的一代。她“只有这一件衣服”,因为自她开始接受教育以来,就是“唱红歌”、“背红色诗篇”、“看红色电影”,她眼前看到的就是如果像爸爸一样反抗“红色”,会落得连饭也吃不上的下场,因此她为了活下去,只能屈从,可怜又可悲。

艺术沦为工具

电影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令人拍案叫绝,艺术家的人生遭遇引人深省,所影射的社会现实令人触目惊心。

电影开场,大学教授泽敏斯基戳破斯大林的政治宣传画,表明了他不被强权所迫的立场;而在影片的结尾,泽敏斯基被取消大学教授职位,生活中处处碰壁,为了生存的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为政治宣传画作一名画匠。

导演瓦依达生前受访时曾表示:“史特里‧泽敏斯基被剥夺了专业工作,博物馆的展品被下架,被禁止在大学授课,他无法照顾自己和家庭,最后死于饥饿。”“艺术家的人生是被制度所摧毁。”记录这些悲惨事件只是为了纪念,“当政府掌控艺术的时候,悲剧终究会再次发生”。  #

责任编辑:童莘

相关新闻
汪北稷:从支持艾未未看民众对抗独裁的变化
历史今日:中共编造《白毛女》  欺骗几代中国人
【史海】画圣张大千为何至死没回大陆
《剧场版 排球少年!!垃圾场的决战》影评:一场比赛奠定优质看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