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古代先进的纸钞防伪技术

作者:宋宝蓝

世界纸币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出现在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即官府发行的“会子”。会,有付款的意思。当时官府规定,会子和铜钱同时流通使用。

纸币发行后,因其携带方便,便于使用,广受百姓欢迎,但也会引起不法者的注意。那么当时的官府是如何进行防伪的呢?

宋会子印样。中间有横行大字“行在会子库”,指临时首都管理会子的部门。右上方印“大壹贯文省”,左上方印“第壹佰拾料”。(公有领域)

宋朝纸币

宋朝纸币的防伪标识有三种,即纸质、图案和花押。

纸质上乘  专用川纸

根据《宋史‧食货志三》记载,宋朝专用川纸来印刷纸钞。川纸是用楮皮制造出来的,纸质光亮洁白,经久耐用,当时属于高级纸张,所以川纸又称“楮纸”。用川纸制造的纸币也称为“楮币”、“楮券”。为了防伪,官方不准民间采购川纸。

多色套印

当时印刷纸币的技术绝对严禁外流。宋朝使用铜版印刷纸币,在铜版上雕刻防伪标识,增加伪造难度。

现代纸币防伪的重要工序中包含多色套印。多色套印在宋朝已经开始使用,分别使用红、蓝、黑三种颜色。(《楮币谱》)纸币为长方形,四周是花纹,中间图案多是历史人物、房屋建筑或一段法律条文。纸币面额有五百文、一贯、十贯、百贯等等。

防伪功臣 浮水印技术

印刷纸钞使用水纹纸工艺,这一工艺发明于唐朝,分为印明花、印暗花。印明花法,类似木刻浮水印,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呈现于纸上。印暗花法,即现在人们熟知的浮水印,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它材料的模子,用强力压在纸面上。

宋朝纸币运用了特殊的砑花(印花)工艺。普通的印花,是将颜料印刷在纸面上,印出的花带有色彩,称为“明花”。而砑花不用颜料,而是通过磨砑将雕版上的图案强压在纸面上,形成暗花,又称为“浮水印”。

“砑花”技法乃是利用雕版在纸上研压出凹凸纹饰。“花笺”泛指经过装饰的笺纸。图为宋徽宗《池塘秋晚图》经过“砑花”技法的花笺画纸(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古代的浮水印防伪,在现代纸币上也依然采用,可谓是防伪技术中的一大功臣。

花押,类似今日的签名,像汉字又不是汉字,印在纸币的四角或者中心。

宋朝纸币高品质的纸质、复杂的制作过程、复杂的图案,使不法者很难在短时间内伪造出来。

明朝纸币

大明宝钞 纸质以桑皮为主

至大明时期,在纸钞防伪方面,技术含量又增添不少。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借鉴元朝的纸币制度,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管辖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洪武九年印制“大明通行宝钞”。

大明时期,在纸钞防伪方面,技术含量又增添不少。图为大明通行宝钞壹贯。(公有领域)

大明纸钞的主原料是桑皮纸,配料是废弃的公文纸,一同打成纸浆,制造钞纸,其颜色呈现青灰色。桑皮纸张极厚,虽然显得有些笨重,但很难被模仿。

微雕防伪

明朝纸币上出现一项绝巧的工艺——微雕。微雕技师一般多精通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他们在纸币的范本上雕出种类繁多的花纹、大段的历史故事。

清 乾隆二年 陈祖章 雕橄榄核舟(底刻“后赤壁赋”全文)。(公有领域)
明朝纸币上出现一项绝巧的工艺——微雕。微雕技师一般多精通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图为清 乾隆二年 陈祖章 雕橄榄核舟(底刻“后赤壁赋”全文)。(公有领域)

由于工艺极其细微精湛,即便将范本拿给伪造者,也难以按照原样雕印出来,在当时堪为一绝。

印章防伪

大明纸钞正面加盖两方红色官印,分别是大明宝钞之印、宝钞提举司印。纸钞背面也有两方印信,一方是红色官印,一方是油墨印的面额。

这几款印章,都设有防伪暗记,而且印章的印泥也加入特殊材质。普通的印章采用朱砂印泥,而纸钞的印泥中配有硫化铅,很难被仿冒。

大明纸钞正面加盖两方红色官印,分别是大明宝钞之印、宝钞提举司印。图为大明通行宝钞。(公有领域)

大明宝钞正面的下半部分,印着法律条文,写明纸钞和铜钱同时使用,伪造者处以死刑。发现伪造者,一经确认,举报者还会获得官方的奖励。除此之外,纸钞正面的边缘,还印有编号。

大明宝钞的防伪技术,可谓精细严密。相较于历代纸币,大明宝钞的技术含量最大,也最精密。@*#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