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个提问 问出孩子的思考力

文/冈田昭人

女孩

善用提问,问出孩子的思考力。(Shutterstock)

人气: 626
【字号】    
   标签: tags: ,

前言:牛津人之所以成为世界顶尖人才,不只因为他们过人的成绩与事业成就,而是牛津办学的理念,以及学生求学的众多特质。作者冈田昭人是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日本人,本书让你也可以在家实践牛津式教养法,让孩子像牛津人一样打破思考框架、发展自由探究知识之心!

“这是什么花?”

“今天晚餐吃什么?”

小小孩最爱问“什么”了。

“那是蒲公英喔”“今天吃咖喱饭”,这些简单答案都是孩子听得懂的。

接下来,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学会更多辞汇,再来就会开始问“为什么”。

孩子说出“什么”这个疑问词,是为了知道实际存在的事物名称,而“为什么”则是对那件事物之所以成为那样的理由或原因感兴趣,也就是更进一步的提问。

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主要是培养“感觉”的时期;接着一直到三岁,成长会以“行动”为主;之后到了六岁的阶段,则开始进入“自行思考,发展能力或技能”的时期。

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事物的起因和结果充满好奇,心理学上称为“质问期”。这证明孩子已经萌发兴趣与探究之心,家长应该要为此感到高兴。

经过这三个阶段,孩子大脑中的思考回路也就大致成型了。孩子会发展出依自我意志与目的采取行动的能力,接着学会判断周遭情况,找出关键,如果察觉到哪里有问题,就能够想办法处理。

孩子凭着出生到现在的感觉和经验,提出“为什么”“怎么了”这些疑问,养成自主思考理由和原因的习惯,对日后思考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日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很重视孩子的“为什么”,在教孩子发现问题并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一直都是失败的。反复背诵历史年表或是单纯的计算练习,根本无法培养这种能力。

就算进了大学,光是听教授上课、勤做笔记,年轻人怎么会有机会学到这种能力。

问出孩子的思考力

英国的超级名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设有“个别指导”这门特别的课。

“个别指导”是指导教授与学生一对一(或是一位教授对数名学生),每周针对特定课题进行讨论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一般只有教授在课堂上一直讲述,而是以对话形式进行,学生不能翘课,也不能偷懒。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在个别指导中,教授对学生的想法或意见会一直投以“So What?(那又如何呢?)”的疑问。

在反复的问答攻防之间,学生会渐渐发觉自己思考中的谬误,或是理论不够明确的问题,进而锻炼思考力,并且从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当中,萌生出独有的创意或重大发现。

别怕被孩子问倒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看着树上掉下的苹果,心中产生疑问:“苹果会掉下来,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后来便发现了颠覆过去科学常识的万有引力。

对孩子来说,周遭充满着不可思议的事物。家长被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请尽可能回答他们。

但是你一定也有被孩子问倒的经验吧。这时候家长应该要怎么做呢?

知名的日本教育学者汐见稔幸说,不妨给孩子一个可以联想“奇幻世界”的答案吧。

比如说,孩子问“为什么会下雨”。

“刚刚我看地上的草都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一定是最近没下雨,水分不够的关系。会不会是天上的神明知道了,便赶紧下一场雨,好让它们多喝点水呢?”

有时候孩子的问题太难,说实在的,家长也不太清楚。若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包含我在内的大多数家长,真的没办法正确的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

这时候就应该要清楚告诉孩子“我不知道!”,然后“我们一起查查看!”,这样的态度是很重要的。

带着孩子一起打开解谜世界的大门,你可能会发现,我们大人早已不知不觉把这些疑问当成理所当然的了。

如果孩子开始问“为什么”,那就表示他已经踏上学问与科学世界的知识旅程了。

〈摘编自《世界第一牛津式教养法》,先觉出版〉

·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擂台”

·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各种能力

责任编辑:茉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