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民俗与诗情 七月戒流火七夕相思

作者:容乃加
立秋到,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楸树和梧桐都是秋天的代表树。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116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光阴荏苒,悄然间阴阳演递,春花了无踪迹、夏日收敛暑热,立秋登场了。杜甫诗句:“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对应的就是悄然而至的立秋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秋 秋凉初韵

“立秋”是黄历中“七月节”,在“大暑”后十五日,每年落在公历八月七~九日之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指示了迈向秋天的第一步。杜牧《早秋客舍》描写“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表现一叶知秋的节景,在立秋之际,万物都感受到了秋之气。

《三礼义宗》说:“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

秋之阴气感应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寒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成了鲜明的立秋节气物候表现。天地间阳气缩、阴意出地,化为肃杀之气,天降露水,入夜带来凉意,万物渐渐感受到时节变化而走向凋零。中唐诗人元稹将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等季候特征,还有七夕鹊桥会,都谱入了《咏廿四气诗 立秋七月节》一诗中: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四季轮转,不经意间炎夏已经走到尽头,早晚风中带点凉意,迎来秋天。寒蝉喧声闹,白露滴林间,一叶落下惊秋来,秋意上心成了愁。

梧桐叶落,“一叶知秋”。 (Pixabay)

立秋民俗

秋来节气变,怎样不犯愁?中国民间的迎秋民俗,重点就在防疾防疫,体现出对应阴长阳衰的智慧。常见的民俗有:

一、防疾疫食俗

一些地方的立秋日食俗,说来都和防痢疾、防瘟疫有关连。以下是流传中比较常见的食俗。

1. “咬秋”: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天津、北京人啃瓜,杭州人吃秋桃,都是预防冬天和来春腹泻的食疗法。在山东莱西地区旧时流行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渣”,当地民谚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2. 吞赤豆饮秋水:在立秋日面迎秋天的方位,即西方,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民俗传说这样做的话,一秋不犯痢疾。也有说立秋日鸡鸣时,汲井水,不分老少皆饮用少许,可却百病。不过这种作法,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就难行了,因为在城市中要找口井都很难得了。

二、熬楸膏治疮疡

立秋日,一早在太阳升起前,采楸树叶子𢭏汁,浓煎熬成膏,然后收藏起来,这是退治疮疡的俗方。

秋诗篇篇

诗人咏立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也对应了立秋的季候典故,诗情画意,让立秋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

立秋戒流火 古老智慧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陈朝 周弘让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收作 刘言史 诗)

黄历七月一到,天际“流火”就让人警戒秋天来了。秋天的风已经吹起,惊动天地万物。高高的清淡的云天已经失去了夏日浓厚的颜色,乔木的叶子沙沙作响,弹动秋天的声音啊!

诗中典故 七月流火

“飙”就是风,“商飙”就是秋天的风。古人说秋天之气肃杀与五音中的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而称秋为商。后代常见这种用法,如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写:“时当秋月,商飙徐起。”

“火”是天上一颗红亮的恒星,中国古代星宿也称“大火”(在西方星座的天蝎座的心脏)。《诗‧豳风‧七月》诗中讲“七月流火”,让人印象深刻。《七月》是讲古代农民作息的名作,古人在七月观察到“流火”这一星空现象,就有了暑渐退而秋将至、天将寒的心里准备。

那么,“流火”是什么样子呢?那是“火”这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缩时轨迹。孔颖达〔诗经疏〕说:“于七月之中,(天空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古代中原地区,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西天地平线上约三、四十度的位置[1],到了晚上八点钟,“火”就下降到地平线了,想像一下期间“火”这颗星的西下的过程,这就是“流火” 。

立秋七夕一情牵

立秋有“一叶知秋”、“七月流火”的现象,让人警惕阴阳变化消长,这是古人观察入微,睹始知终的哲思。七夕和立秋很接近有时也相合,从古以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更让秋天充满浓浓的人间情味。

传说中鹊鸟为牛郎织女搭桥鹊,星娥会玉楼。 (Pixabay)

从古以来,牛郎织女在银河两旁,隔着天河相望。曹丕《燕歌行》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传说中的年年,他们只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七夕夜里银河转向西,乌鹊为他们搭起鹊桥(河梁),让他们渡桥相会。鹊桥连河汉两端,为相思接上连线。

七夕连立秋为人间想念的季节启开了思念之门。立秋了!秋兴相思意,人间有情牵,故人千万里,应同此日情。

注释:[1]《大戴礼记ㆍ夏小正》记载五月“初昏大火中”(夏朝以孟春为正月),就说仲夏五月的黄昏,“火”在中天的位置。故而到了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天空的位置向西移动了六十度。@*#◇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个很有指标性的节气,在生命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的节气“春分”指示新生、诞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节、复活节的时间也都在此时节。东西方文化对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时节展现了什么妙合之处吗?
  • 围炉、守岁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落传开来!暖风褪去柳梢冷,一夜唤回天地春!守护传统价值的民俗,守护人心中的善,穿过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将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载,立春带春来!立春的精神与器物文明有哪些丰富的表现?立春养生怎么养?我们从天人合一的视野,展开立春的丰富文化内涵。
  • 岁月匆匆,时序进入黄历年尾声,腊月正在人间展开。古人称黄历十二月为“腊月”,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腊”包含哪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呢?
  • 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下雪,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下雪天,但“雪”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在冬天的六个节气中,就有两个节气分别叫“小雪”和“大雪”。
  •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怎样养生?
  • 一提到九月初九重阳节,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就是敬老,以为这是一个专门给老人过的节日。其实呢,传统的重阳节和敬老没有任何关系,它原本的节日内涵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于为什么重阳节会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习俗呢,这都要从一个神奇的葫芦说起。
  • 拜月、赏月吃月饼,这两者的起源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国古文化中视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罚,以免搅扰天地阴阳调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别称“彼岸日”,来源于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讲,于彼岸期间善行、恶行都会增大果报,劝告人要避免恶行,精进于善行。
  • 中医的食疗讲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对应节气的进补作法。白露节气开始“补露”!“补露”怎么补?要避免哪些禁忌?随着秋高气爽的秋天脚步,做好秋天养生,放松心绪,轻松地品味生活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