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民俗与诗情 七月戒流火七夕相思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117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光阴荏苒,悄然间阴阳演递,春花了无踪迹、夏日收敛暑热,立秋登场了。杜甫诗句:“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对应的就是悄然而至的立秋节气。

二十四节气立秋 秋凉初韵

“立秋”是黄历中“七月节”,在“大暑”后十五日,每年落在公历八月七~九日之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指示了迈向秋天的第一步。杜牧《早秋客舍》描写“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表现一叶知秋的节景,在立秋之际,万物都感受到了秋之气。

《三礼义宗》说:“七月立秋,秋之言湫,湫,缩之意。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

秋之阴气感应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寒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成了鲜明的立秋节气物候表现。天地间阳气缩、阴意出地,化为肃杀之气,天降露水,入夜带来凉意,万物渐渐感受到时节变化而走向凋零。中唐诗人元稹将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等季候特征,还有七夕鹊桥会,都谱入了《咏廿四气诗 立秋七月节》一诗中: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四季轮转,不经意间炎夏已经走到尽头,早晚风中带点凉意,迎来秋天。寒蝉喧声闹,白露滴林间,一叶落下惊秋来,秋意上心成了愁。

梧桐叶落,“一叶知秋”。 (Pixabay)

立秋民俗

秋来节气变,怎样不犯愁?中国民间的迎秋民俗,重点就在防疾防疫,体现出对应阴长阳衰的智慧。常见的民俗有:

一、防疾疫食俗

一些地方的立秋日食俗,说来都和防痢疾、防瘟疫有关连。以下是流传中比较常见的食俗。

1. “咬秋”: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天津、北京人啃瓜,杭州人吃秋桃,都是预防冬天和来春腹泻的食疗法。在山东莱西地区旧时流行吃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渣”,当地民谚说:“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

2. 吞赤豆饮秋水:在立秋日面迎秋天的方位,即西方,以井水吞服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民俗传说这样做的话,一秋不犯痢疾。也有说立秋日鸡鸣时,汲井水,不分老少皆饮用少许,可却百病。不过这种作法,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就难行了,因为在城市中要找口井都很难得了。

二、熬楸膏治疮疡

立秋日,一早在太阳升起前,采楸树叶子𢭏汁,浓煎熬成膏,然后收藏起来,这是退治疮疡的俗方。

秋诗篇篇

诗人咏立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也对应了立秋的季候典故,诗情画意,让立秋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

立秋戒流火 古老智慧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陈朝 周弘让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收作 刘言史 诗)

黄历七月一到,天际“流火”就让人警戒秋天来了。秋天的风已经吹起,惊动天地万物。高高的清淡的云天已经失去了夏日浓厚的颜色,乔木的叶子沙沙作响,弹动秋天的声音啊!

诗中典故 七月流火

“飙”就是风,“商飙”就是秋天的风。古人说秋天之气肃杀与五音中的商声凄怆悲凉之音相符,故而称秋为商。后代常见这种用法,如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写:“时当秋月,商飙徐起。”

“火”是天上一颗红亮的恒星,中国古代星宿也称“大火”(在西方星座的天蝎座的心脏)。《诗‧豳风‧七月》诗中讲“七月流火”,让人印象深刻。《七月》是讲古代农民作息的名作,古人在七月观察到“流火”这一星空现象,就有了暑渐退而秋将至、天将寒的心里准备。

那么,“流火”是什么样子呢?那是“火”这颗星在天空中移动的缩时轨迹。孔颖达〔诗经疏〕说:“于七月之中,(天空中星宿)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古代中原地区,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西天地平线上约三、四十度的位置[1],到了晚上八点钟,“火”就下降到地平线了,想像一下期间“火”这颗星的西下的过程,这就是“流火” 。

立秋七夕一情牵

立秋有“一叶知秋”、“七月流火”的现象,让人警惕阴阳变化消长,这是古人观察入微,睹始知终的哲思。七夕和立秋很接近有时也相合,从古以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更让秋天充满浓浓的人间情味。

从古以来,牛郎织女在银河两旁,隔着天河相望。曹丕《燕歌行》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传说中的年年,他们只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七夕夜里银河转向西,乌鹊为他们搭起鹊桥(河梁),让他们渡桥相会。鹊桥连河汉两端,为相思接上连线。

七夕连立秋为人间想念的季节启开了思念之门。立秋了!秋兴相思意,人间有情牵,故人千万里,应同此日情。

注释:[1]《大戴礼记ㆍ夏小正》记载五月“初昏大火中”(夏朝以孟春为正月),就说仲夏五月的黄昏,“火”在中天的位置。故而到了黄历七月的黄昏,“火”在天空的位置向西移动了六十度。@*#◇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养生重点在于闭藏、养藏。对应到我们的人体,立冬就是开始要让身体潜藏、养精蓄锐的时节,看冬天养生保养六招。
  • “九九”也是阳数之极,九九归一,满溢又将还原,黄金之秋将逐渐褪色,所以“重阳”也是个阴阳变化的关键日子。在古时的九九重阳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赏景、感恩祈寿和避厄的风俗,也是今天重阳节活动的主题曲。
  • 天地四时节气的循环,例如秋分的“阴阳相半,昼夜均,寒暑平”的现象,年复一年在时光隧道中循环往复,准确而无穷无已,这是谁的造化呢?“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借着秋分的展现,让我们重新思考上天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两个“中秋”?它们各以“月夕”和“夕月”为名,表现了“中秋”丰富多元的特色与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 中秋节的月亮与嫦娥的传说迢递人间几千年,是最古老的中华民俗传说中的一个,启发人修炼成仙、返本归真的追求,也显示给人往上飞升的关键。月饼加进了月亮与嫦娥故事中扣响人间的中秋组曲,传送着浓厚的团圆情味。宋代学者邵雍《梅花诗》吟:“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道出了天人之间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从夏到秋、从热转凉的转折点。中医养生注重顺应天时,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白露节气时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顺应天时的大变化来收敛阴精,以养生呢?秋天养生调护重点在于照护心神与呼吸系统,要怎样进行呢? 中医的养生一般从日常生活的起居、运动、饮食和身心各方面齐步进行调护:
  • 黄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教称“盂兰盆节”,从南北朝时代就有以“盂兰盆会”超度的作法,后来的历代也很盛大。“盂兰盆会”怎样慈悲救赎?怎样探涉了生命遭业报时的救赎呢?
  • 从立秋节气应节的成语中,能否学得应变的处世智慧?
    自然界的“先知”梧桐一叶落,迎来立秋节气!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也是多变的季节!古人从秋天的节气物候,得到许多感触,化作成语,也教给后人许多应变预防的功课。在这多事之秋的世局中,我们要如何应变保安呢?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