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话响千代 天神护祐得真福

作者:容乃加
仙女下凡帮助孝子董永还债。债还完后,仙女白日飞升而去。古老的七夕故事是神祐有德之人的千古佳话。(孙明国/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88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黄历的七月七日之夜是七夕,古来这一天也称七夕节、七巧节、乞巧节、七姐诞。从古到今,七夕爱情的主题曲响不绝。有情人对良缘的期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唱颂,代代相传成了七夕佳话。

七夕星话传来古

在中国文学和文献中,牵牛(又称牛郎、河鼓星)、织女之名在周代就有了。在《诗经‧小雅‧大东》篇章中的诗句借用了天上织女织锦、牵牛载货的形象,这和后代故事中的角色是一致的。[1]

1975年12月的考古出土的秦代竹简《云梦睡虎地秦简》[2]中,〈日书甲种〉记载了“取妻”条目,其下有二则关于牛郎织女的简文记载,为牛郎织女说的传说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察文献的时代背景,其时间下限在战国晚期,或可能更早。

星神牵牛与织女

从先秦跨入西汉,牵牛(*即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已经普遍流传于宫中和民间习俗以及文学作品的记述中,还有雕塑、画像石绘画以及汉墓天文星象画等等的记录保留下来。在汉代时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上天、下地又遗留在人间,被敬为两星神。

星象画和画像石的牵牛织女

汉墓壁画的星象画中,描绘了天空中二十八星宿。“宿”指由一些星组成的星宿(星座)。当时人把牛宿、女宿,作为牵牛和织女的化身。[3]反映了当时人的想像。考古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有《牛宿、女宿图》,现存于河南南阳汉画馆。画像石上的牛宿是牛郎牵着一头牛的具体形象,画的左下角是女宿,有四颗星围绕着织女头上。

河南南阳白滩汉墓画像石上的牛郎(右)织女(左下角)。 (公有领域)

上林苑昆明池边 两星神塑像

西汉时的上林苑昆明池边,有织女、牵牛两星神的塑造,分立在昆明池(象征银河)两边。[4]当时人把织女、牵牛两星视为星神。

东汉班固《兩都赋》中描写了这般景象:“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即天河、银河)之无涯。”虽然塑像今不可寻,然而,在东汉杨震撰《关辅古语》,这本早期关中地区的地理专书中有记载:“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汉代七夕风俗

我们现代人熟知的七夕民俗,宛然与汉代的七夕风俗没有两样。《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宫中,帝王后妃在七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汉代《四民月令》(崔寔着)记载,民间传说河鼓星(牛郎)和织女星这两星神在七夕相会,于是心中有婚愿的人就在这一天守夜,摆上香案奉上米饼点心、酒、肉乾和当令新鲜瓜果,并在桌上散洒香粉,祭拜河鼓和织女星,期盼美好的姻缘早临。当晚守夜时,若是看到天河如波的白云闪耀光亮的五色光辉,就是二星神相会的征兆,见到此景快快许愿,传说三年就能如愿得到好姻缘。

乌鹊填河搭鹊桥

每年七夕,鹊鸟群在河汉上搭起鹊桥,为牛郎织女牵桥让他们得以相会。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记载“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东汉泰山太守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义》逸文也记载:“织女七月当渡河,使鹊为桥。”(见:唐代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

七夕到,传说鹊鸟年年为牵牛织女的一年一会搭鹊桥。(丽丝/大纪元)

文学中的《迢迢牵牛星》

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描写天上的织女和牵牛两星被河汉相隔不得相逢,人间夫妇藉以倾诉两地分隔不得见的凄切之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由以上的记载可见,牛郎织女和悲剧爱情故事之精神面貌,在汉代已经具备了,而且在民间盛传。

天仙下凡助孝子还债

到了魏晋时代,曹植《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都写了天仙织女下凡帮助孝子董永还债的故事。《搜神记》留下完整的记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时空是汉朝:

清王素绘《二十四孝图》之“董永卖身葬父”。(公有领域)

汉朝时在千乘(今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北)这地方有至孝之子董永。他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体弱多病,一家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董永努力帮人耕田换取一些食物、一点零钱来维持家计。他去干活时,放不下多病的父亲,就推着一辆小车子载着父亲一同前往。到了工作的田边,他把父亲推到树荫下,然后一边工作,一边也能照应父亲。

后来父亲死了,家徒四壁的董永没钱为父亲料理后事,就卖身给一富有人家当奴仆,换得钱来为父亲办理葬事。主人知道了董永的贤孝,送给他一万钱,让他回家去把丧事办了。董永为父亲守丧三年期满后,前往主人家还债。就在路途中他遇到一个女子,女子说“愿做为他的妻子”。董永只好让女子随同前往主人家。

主人看到守丧期满的董永竟然主动回来了,就告诉他说:“那些钱是送给你办理父亲丧事的,我并不要你还。”

董永答说:“承蒙主君的恩惠,父丧已经满期,永虽然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一定要尽力勤奋工作,来报答您的厚德。”

主人问道:“你家妇人能做什么呢?”

董永说:“她能织布。”

主人说:“如果你一定要回报我的话,就让你的妻子为我织百疋缣帛吧。”

于是,董永的妻子就在主人家纺织。十日过后,百疋泛着丝光的高贵缣帛已经摆在主人眼前。这样的巧手人间哪里找呀?

完成了主人交办的工作,董永也清还了借债,他和妻子拜谢离开了主人家。出了门,妻子告诉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由于君诚心至孝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我下凡助君快快偿清债务。”

话一说完,织女凌空而去,瞬间已经不见了踪影。天仙织女下凡助孝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她回天庭复命去了。

不动凡心的仙女,白日飞升而去,此乃人神共处的千古佳话。(孙明国/大纪元)

尾声

到了下一个朝代,即南北朝时期,南梁殷芸的一篇短篇故事《小说》让织女动了凡心,留下了遗憾和牵挂。在《小说》故事中,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她认真忘我的工作精神得到天帝怜爱,天帝把她与天河西边努力耕田的牵牛郎配成双。岂知他俩婚后动了凡心,陷入情爱的牵绊,失去了原来认真的精神本色。天帝把织女召回,让他俩只能一年一度在七夕相会。

后来的七夕民间故事中,揉合了七仙女下凡、金星牛转世老牛报恩等等的情节,演变成了今天通俗本的七夕爱情故事了。

结语:永恒的思念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对人生的祸福深入思考。

追溯牛郎、织女的故事源起,在牛郎织女夫妇的俪影与情义之上,我们看到了天仙神貌,看到了仙凡的不同。务真的生命,纯孝与感恩之德能感动天神,能得到天神的垂爱与祐护,从而享有生命的幸福。

各位看了七夕故事的历史演变,是否感悟到人间与天国也越来越疏离呢?天河与人间相隔,人间的苦难因何而来?从牛郎织女的故事看来,从天上落下凡尘,动了凡心有了凡念,正是受苦受难的开始。受苦是给与人的返本归真的契机。怎样才能返回真正的幸福仙境呢?那织女和牛郎必须返回纯真的精神本色,才能跨越天河的仙凡阻隔,回到原先美好的境界。

天上人间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几经变迁。图为清 唐培华〈牛郎织女〉。(台北 故宫博物院提供)

参注

[1]:周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序》说〈大东〉是东国人士的伤乱之诗,《郑笺》以为是谭国大夫所作,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谭国被齐师所灭,在这战乱的国度,织女终日操作也织不成布匹,牵牛也载不了衣物,诗藉由牵牛织女表现了伤乱之情。

[2]《云梦睡虎地秦简》在中国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挖掘的十一号墓出土。

[3]汉代一般观念中经常将牵牛、织女故事来源的两个星官——银河旁的河鼓(也称牵牛)、织女,与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亦称牵牛)、女宿(婺女)相混淆,汉代墓室画的天文星象图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混淆情况。这种汉墓中的人文思想表现显然是受到牵牛、织女故事的影响。
例如:
(1)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内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墓顶的二十八星宿图,描绘的牛宿是牛郎牵牛形象,即河鼓星与牛星相连(清代学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说:“河鼓与牛星相连,古或通名牵牛。”)。在牵牛的旁边,是织女图,有一跪坐女子形象,女子身前有两颗星,身后有一颗星与之相连,这是将织女作为女宿(本是婺女)。
(2)2017年,陕西靖边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出土,在墓室的拱顶部,前后室有一个贯通连接的天文星象图,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最完整的,具有星形、星数、题名、图像四要素的一个天文图。此天文图中将也是将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女宿表现为牵牛、织女的形象。其中,牛宿题记为“牵牛”,形象为一白衣男子坐立,其后有一牛,牛上有三星横连;女宿题记为“织女”,形象为一绿衣女子正在织机上工作,女子头上有三星成三角形分布。

[4] 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保存着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据历代文献记载,这两座石雕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牵牛织女像。 (*出自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文物,1979年02期 )
@*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
  •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顾真正的民族风情,那么欣赏一只传统民族舞,听一首美妙的神韵交响乐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阵阵锣鼓、声声唢呐、鲜艳的手帕,那东西方乐器的完美和声,呈现热闹欢腾、 幽默欢快的民族风情, 一定会赶走你的乡愁,让你陶醉在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之中。
  • 在那长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蓝的天空下,广阔的草原上,近处风吹草动,远处雄鹰飞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着皮草的年轻女子款款走出帐篷,她头顶一碗热腾腾的奶茶,递给远道而来的宾客,这是神韵作品中发布的一首经典交响乐《顶碗舞》描述的优美画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径蒙古包前,也一定会停下脚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