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行为不是问题本身,而只是问题显现的方式。
当瓦斯炉上的热水煮开、发出声响时,大家会知道要把火关掉,鸣笛声就会停下来,但在情绪及行为的议题上,人们常常选择把鸣笛器拔掉。
我们想压抑情绪的出现、想阻止某些行为或念头,并对有这些反应的自己严加斥责,但其实这些情绪、行为、念头,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发作的症状。若我们能理解根源,状况就会慢慢消散。
大学时我与室友的关系很好,三个女生一起追剧、玩游戏、分享生活,虽然我隐约觉得另外两个室友的关系似乎更好,也在一些事上得到证明,但我不敢正视这个想法,怕破坏这么美好的关系。
直到某次三人聚餐,大部分都是另外两位室友在聊天时,那份不安全感就爆发了。我对着她们发脾气,气愤地独自走回宿舍,对她们会怎么回应我的失控感到害怕,没想到她们却温柔地接住我。
那晚她们回到宿舍,没有酸言酸语、没有冷暴力,也没有当我不存在、当事情没发生过,而是温和地表达我需要专业协助,我感受到那不是出于攻击,而是真实的关心。
后来,我去了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咨商。我说了当时人生许多的痛苦与困惑,咨商师大多沉默地听着,偶尔提出几句提问,咨商往往结束在更多的困惑中。
我回到寝室时,两位室友会坐在身旁,认真地听我当天谈了什么,并提出她们的想法,每周如此,持续了一整个学期,直到咨商结束。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拥有这么亲密的陪伴。我把伤痛摊在关系中,朋友没有用是非判断回应我,而是把自己放在我的情境与感受下,告诉我她们是怎么想的。当时我们谈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楚,只记得每次咨商后,她们都会陪我聊到半夜、陪伴我哭泣的温暖。
许多年后,当我在某个场合再度谈到当时的那份陪伴,有位长辈问我:“那现在的你对于‘她们两个比较要好’这件事是怎么想的?”在那个当下,我已经梳理了自己的成长环境、高中的人际创伤,重新找回情绪感知,也理解我的核心信念、看见许多自己的行为模式,再思考这件事,我回答:“是我不让她们接近我。”
在那之前,我才发生与高中同学撕破脸的伤痛,从那份伤痛里,我学习到不可以说自己觉得开心的事,因为别人可能认为那是炫耀,也不能说难过的事,因为那会破坏气氛,更不能表达对人的需要,因为那会造成别人的压力,于是我把自己隐身在关系之外。
我只讲安全的话,比如听到了什么八卦消息,或者我发生了什么糗事,并把真实感受及需求全部收起来。那段抑郁的日子,我甚至会在公车上默默流泪,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才能舒解心里压抑的情绪。
我觉得她们比较要好,但我也没有给她们认识真正的我的机会。她们没有跟我一样的伤痛,因此可以自在地表达看法、表达喜欢与不喜欢、表达她们想要做什么,但那些对我来说全都很危险。我只能等待别人问我、主动靠近我,因此我更容易感觉到别人对我不感兴趣,但那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我先封闭了自己。
她们或许曾经尝试靠近我,却不得其门而入,但她们两人彼此建立起关系则相对容易许多。我将此认知为“她们更要好”,而这份对现况的诠释,勾出了我在成长过程里,觉得不被重视、不被关心的核心信念,直接认定比起我,她们更喜欢对方。
但当我愿意向室友们坦白自己的内心后,才了解到其实她们非常愿意花力气陪伴我走过最深的低谷。
我们常常抱怨别人、抱怨处境,却忽略了自己也是关系中的一分子,而关系则是彼此互动的结果。
我不满室友彼此关系更好,但这个互动的结果,一部分来自于我的自我封闭,这份自我封闭,则来自过往的人际创伤,而这些背后都藏着我对关系的渴望,这份渴望,来自我在原生家庭里未被满足的需要。
人心复杂却又简单,好好梳理这些千丝万缕,就能明白根源为何,若我们以为“她们两个比较要好”是一切问题的原因,就难以看见那其实是结果。
我是幸运的,在多年后发现自己的互动模式,并持续努力地调整。我明白自己的感情短命不是因为被诅咒,而是因为不懂得怎么沟通与表达情感;明白我在感情里常有的空虚孤单,不完全是因为交往对象,而是因为我害怕信任与依赖他人;明白对他人的害怕,来自于那些从人而来的伤。
怪罪环境、抱怨他人相对容易,但找到根源却很困难,因为需要看见自己。
当我学习看见自己以后,才把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情串起来,那些过往生命里发生的事如何形成信念、信念再如何成为模式,而模式如何影响后来的人际关系与感情关系。
于是我发现,原来我的生命一直在类似的议题上苦苦挣扎,我不能只期盼一段美好的感情,却把自己隔绝在这份梦想的准备工作之外。当我开始认真面对、认真看见自己之后,感情就出现了。
很多人在单身时往往就是过日子、等待一个美好的人能带来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这些预备,是我给过自己最美好的礼物,也真实地帮助我未来的感情。⊙◇
<本文摘自《找回自己,找回亲密》,圆神出版社提供>
●人际关系也该断舍离 别把力气浪费在攀比中
●想得到认同 不需要为讨好别人而费尽心思
●学到这些美德 你将会赢得更多的友谊
责任编辑:曾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