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系列报导(1):大学毕业就业难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1日讯】(美国之音记者东方8月21日报导) 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教育这块一度圣洁的领地也出现产业化的趋向。记者围绕中国教育问题发来了系列报导,分析中国教育产业化、毕业就业、乱收费弊端、学术腐败以及留学、海归和中国民主化的关系。今天刊登第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文凭在中国失去魔力。

中国古诗把金榜题名,看作是人世间的四大喜事之一,还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说法。说的都是只要努力读书,考上功名,一生一世便衣食无虞。纵观中国历史,学而优则士的思想,贯串各个朝代,黄金屋和颜如玉的刺激,使无数中国学子相信,只要发愤读书,就能发大财,娶美女。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昭告天下,普天下贤才,均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读书。而大学毕业生则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一出校门就是23级国家干部。多少人为之羡慕。

*人才交流会交流挫折*

然而好景不在。今年的中国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华盛顿邮报记者评论说,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杭州举行的这次人才交流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挫折失望和梦想破灭的场所。

24岁的杭州大学生赖川龙和成千上万大学毕业生一样,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他是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全家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供他读完了大学。如今他已经毕业两个月了,找到一份白领职业的可能性仍然渺茫。除了一家工厂同意让他作普通劳工,和一家自选商场给了他一份每天16元人民币的工作之外,他没有找到任何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在招聘会上,他把自己的简历送到厚厚一迭简历中,试图找一份一个月800元人民币左右的工作。

*师范学校也收费*

随着这个一度曾经信奉毛主义的国家每一个角落被市场经济侵蚀,中国教育也开始走向市场化,或者说叫企业化。据中国问题专家,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何清涟女士介绍,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从1994年开始的。她说:“到1994年,开始在北京10所高校开始实行。当时收费是尝试性的,那个时候只收1500块钱一学年。然后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很快传到全国。这一次产业化推广的程度居然做到了连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政府和毛泽东政府都没有做过的事,就是从中国有现代教育开始,有一种教育是不收费的,那就是师范教育。现在连师范都收费。”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中国大学为了赚钱盲目扩招学生,很多私立大学登广告招收那些没有达到正规大学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这些私人大学的学费昂贵,但是文凭没有什么价值。

根据教育部的数字,由于前几年的扩招,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1200万人,比去年增加50%。而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并没有提高一倍,反而由于非典的爆发导致许多春季人才交流会被取消。更使就业前景雪上加霜。美利坚大学教授赵全胜从历史的观点分析了市场机制引入中国教育领域的现像。他认为从延安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和现代化的观念。他说:“中国从历史上的教育制度,很多都是根据阶级斗争,或者是政权的需要,不是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来对待人才。所以人才流动和市场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美国经验荒腔走板*

问题正像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美国大学的市场机制和教育现代化观念,搬到中国之后,就不是原汁原味了。何清涟女士举了学生打工的例子:“我有一个同学在湖南一所师范学校作院长。连他那样的学校,一年学费都要收到三千八百(元人民币)。我大吃一惊。湖南常德地区农民年收入不超过二千八,师范收三千八,让农家的孩子怎么读得起书。院长说,我们有办法。我们可以为他们保留学籍,四年本科分阶段读完。让他们去打工。我当时说,中国的劳动力这么多,呈饱和状态,他们到哪里去找工作打工,这个政策设了不是等于没设吗?”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小平对中国一些工农子女省吃俭用试图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命运,而毕业出来之后,却找不到工作的现像感慨万分。他说:“我对这种状况非常感叹。关于中国的教育危机和财政危机,财政危机会导致政权垮台,而教育危机不会,政府可以进行转移性搜索,去其它地方取钱,只是苦了老百姓,苦了那些想去改变命运的一代一代的靠工资维生的父母亲。他们无法指望通过儿女(的高等教育)改变上一辈拉黄包车,挑沙子的命运。”

*北大毕业菜场卖肉*

据中国官方统计数字,中国大学生比例在18-22岁的年龄阶层中,只有15%, 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却找不着工作,华盛顿邮报报导说,中国有些大学毕业生今年有一半找不到工作,就连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今年六月的毕业生中,也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找不着工作。最近中国媒体还竞相报导了北大毕业生在菜市场卖肉的新闻,形像展示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十七日将发表题为“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社论,强调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显示中国大陆的失业问题十分严重,对中共政权的稳定已构成潜在威胁。文章指出,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妥善解决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中共中央十五日至十六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目前中国大陆就业形势,所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研究了解决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进一步推动再就业工作。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坦承,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据中新网报导,胡锦涛在会上表示,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大陆情况的就业发展战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据中国大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中国今年需要安置近两千四百万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压力非常大。而按年初计划,全年仅能安排就业一千两百万,还有一千两百万城镇失业下岗人员难以就业。中新网报导,今年大陆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千万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六百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八百万人,三者合计需要安排两千四百万劳动力就业。此外,还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据指出,按今年初的计划,中国大陆今年安排新增就业八百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四百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百分之四点五。也就是说,仅城镇就还有一千二百万劳动力就业无着。
  • 北维州“阿灵顿市教育和就业计划”(REEP)的义工琳达‧罗森福﹐在多年的经验中学到新移民学生在拿不到薪水﹐或者找不到医生的情况下﹐要他们专心学习历史和数学是很困难的。因此罗森福女士决定教导他们如何适应在美国的现代生活方式。
  • 香港海旁星期日举办镭射汇演闪亮耀目,烟花璀璨,配合强劲音乐,令市民欢呼雀跃。这是港府为"唱好"香港而安排的一系列节目之一,但最新的失业数字将在第二天公布,市民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前景。
  • 8月15日晚上,收看央视新闻节目,听到一句“北京取消**人员暂住证”,我立即松了一口气,认为外地人到北京寻找就业机会,再也不用为花钱办理暂住证烦恼了。随即,又一想,北京政府真的这么快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吗?我不相信。
  • 尽管中国大陆官方宣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势头不可阻挡,但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坦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是目前大陆经济中的两大突出矛盾。郑新立接受中新社访问时指出,今年肆虐广东﹑北京等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造成八百万农民工返乡﹐加上对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影响﹐大陆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少三十五元左右﹐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三个百分点以上。
  • 香港经济情况仍然严峻,失业率再创新高,当局今天公布,今年五至七月的失业率攀升至百分之八点七,比今年四到六月的失业率上升零点一个百分点。香港统计处今天公布,五至七月的失业率为升到百分之八点七,失业人口增至三十万九千人;就业不足率则由百分之四点三,下跌至百分之四点二。
  • 〔自由时报记者王珮华╱台北报导〕开放两岸三通之议甚嚣尘上,但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戴胜通却忧心,开放两岸人民互通后,台湾基层劳工工资将被大幅压低,失业率恐将提高到十%到十五%,基层劳工会是最大的受害者。

     戴胜通说,产业外移导致对劳工的需求不断减少,这个现象从工资水准就可以看得出来。

     近五年来,台湾基层劳工的薪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五年前一个中南部生产线劳工的月薪平均约三万元,现在则降到两万元左右,一旦开放两岸人员互通,工资还会再下降。

     戴胜通分析,台湾目前严重的失业率,有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外来人口抢饭碗,外籍新娘加入就业市场,基层劳工顿失就业机会;其次,台湾加入WTO后,对中国产品的开放太快,导致中小企业蒙受重大冲击倒闭,造成失业人口。

     戴胜通举香港为例,香港回归六年来,房价滑落一半以上,失业率也高达八%,当年海上明珠的繁华景象,已难重现,经SARS洗礼后,香港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生活水准也渐向中国靠拢,如果台湾再开放三通,香港丧失中转地位,香港的失业率恐怕还要提高到十五%。

     由于三通将带给台湾边陲化的命运,戴胜通建议,工资下降对资本家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不过从台湾人民福祉的立场来看,以“两通半”取代“三通”,“货通、人不通”是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

     戴胜通强调,不开放三通不只是因应两岸敌对状态所需,也是维护台湾经济的一道防火墙,一旦全面开放,台湾民众的生活水准很可能会被中国的经济野火给烧伤。

  • 近年来美国高科技行业就业市场一直萎靡不振。而另一方面,这一行业的几十万个就业机会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要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以降低劳动力成本。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加特纳公司最近发表报告称,美国高科技企业今明两年可能会把五十万个工作岗位外迁至印度、俄罗斯、中国等国,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这相当于美国高科技工作的百分之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