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赏析:《渔歌》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61
【字号】    
   标签: tags:

《渔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绿》、《欸乃歌》,最早见于明代汪芝的《西麓堂琴统》,以近代《梅庵琴谱》刊传较为流行。乐曲取意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时的名作《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因此认为此曲也是柳宗元所作,表达了作者视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趣。另有说该曲为南宋毛敏仲仿古《樵歌》而作。
  
《渔歌》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为蓝本发展而成。
  
据杨抡的《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渔歌》是一首长达十八段的大型作品,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贯串一个主题音调,经过层层发展,构成一首连贯的乐曲。
  
乐曲以首段吟唱性旋律和节奏为基调缓缓铺开,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音色和节奏的变化以及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或轻灵,或沉着,或跳跃欢愉,或舒慢平整,起而低回,转而高扬,流畅自然,优美清丽,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旋律典雅持重;而当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体现出一种轻盈飘逸,悠长舒展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征调,意境空旷且余音袅绕,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后终止在这一新调上,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正如《五知斋琴谱》所解,此曲有着“萧疏清越”、“声声逸扬”的效果。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潇湘水云》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为南宋著名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古琴浙派创始人郭沔(字楚望)所作。
  •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 《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亦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旋律优美流畅,明清就已流传在江南一带。
  • 《碣石调‧幽兰》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首用原始的文字记谱法保留下来的琴曲,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琴曲乐谱。一八八五年,中国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了这首琴曲,其原谱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唐代人手写的文字谱卷子,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文字所记是左右两手在琴上演奏的指法,共有汉字4954字。
  • 古琴曲《平沙落雁》又名《平沙》,明朝时此曲称作《雁落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原为四段(在流传过程中发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现存琴谱刊载同名作品达百种,是近三百年来传谱最多、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
  • 古有《木兰诗》中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以关山为题的《关山月》是一首汉代乐府歌曲,属于“鼓角横吹曲”,为当时戍边的将士所传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带来的痛苦,藉以阐明作者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徐陵的《关山月》一诗:“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最能代表此曲的曲情。
  • 《醉渔唱晚》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明刊本《西麓堂琴统》,所载《醉渔唱晚》的解题云:“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全曲描绘了渔人泛舟江上,摇橹荡桨,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情景,此曲中《醉渔唱晚》之“醉”不是“瓮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种消极处世的表现,而是通过渔人豪放不羁和放声高歌的醉态,表现了皮、陆借醉议政,以醉泄愤的情绪。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