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随笔】睡着的宝藏岩聚落

amoris 撰文、摄影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十余年前, 一天某前市长坐车过桥看见宝藏岩聚落, 他说:“很丑, 应该拆掉…”

1993年6月 公告拆迁,国防部拆46户。
1995年 居民开始陈情。
1997年6月 市府提“安置计划完成前暂缓拆迁”。
1998年7月“宝藏岩寺”设为市定古迹。
1999年3月 成立跨局处拆迁小组。
2000年7月 台大城乡所受市府委托设计企划案,并争取聚落保存。
2001年7月 设为“中正297号公园预定地”。
2002年 路灯管理处拆除约38户。
2004年2月 经“台北市古迹暨历史建筑审查委员会”通过,认定宝藏岩聚落为“历史古迹”。

幸运地…
宝藏岩聚落残存于推土机之下

成长岁月里,每次经过福和桥,远远看见一座孤零零的山城耸立在新店溪畔;依山而建的房屋仿佛是手工捏出的陶土。层层叠叠千奇百怪拙然有趣,时光在那有若沉睡了50年,它位于台北市的边陲…

像魔幻般的“小九份”或称“台湾的调景岭”, 虽然不断发功吸引着我,但心动没有马上行动; 1993年始初次进入, 1995年开始较频繁拍照,十年光景一晃而过; 宝藏岩聚落屡经风雨挣扎并缓缓摆荡于拆迁、改建、存废之间,仅管外头喧闹争议沸腾,依然不变的是它内在静谧的本质,与经历岁月洗练的灵魂…

宝藏岩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有少数住户形成,聚落曾一度划为军事地; 1970~1980年间为扩张期,1993年公告拆迁后户数渐渐减少。房屋有所损坏也因经济及拆迁问题而少有整修。

在台北市,宝藏岩聚落是一个“活的”记忆,一个“现存”的历史建筑,从多年来围绕它的争议去看宝藏岩聚落存在的价值; 至少它提供很好思考讨论议题,。在多数人参与下产生新的思维,可见他存在的教育性与价值。

十年前初入聚落时常会被老伯伯喝斥,紧密的邻里关系对于陌生人进入往往会产生一种紧张的被侵略性。随时光流逝,从外观、巷弄、到进入屋内拍摄住家、人物、甚至于职业与生活坐息……常再不经意间按下快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不足, 也再不经意间思考摄影及摄影以外的课题,真的;摄影不只是摄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信仰宗教也是一种精神的保险?若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要寻求生活的保险、社会的保险?还有若我是保险公司老板,是否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商机”的时代?@
  • 信步徜佯于黄金故乡,落日开启了如梦般的回忆,乍然从捷运站二楼的玻璃帷幕外,我看见出游的一家人漫步在昏黄夕阳中,写下流金岁月的动人一刻。@
  • 人一旦有了自以为是的主观想法,“好奇”的感觉逐渐消逝,有一天会变得麻木不仁,就像今日的社会一切被物化了!@
  • 进入废墟就仿佛进入另一时空,它使人血液加速心跳加快,像是化身为探险家般既新奇又紧张有趣;我喜欢这种血脉贲张的感觉,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力是平常的十倍。
  • 前进泰北,辗转进入缅北山区,文明的交通工具压缩了时间与距离。然而随之而来的空间仿佛随着时光逆转,拉开了与文明世界的鸿沟。看见缅北,听见自己的心跳,陌生的异国气息拉开我全身的神经,唤醒了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灵魂……
  • 每人心中皆有一扇窗,往外看可能看到自以为是的世界,往内看却常常看不清楚。
  • 父亲大人,但是节日的温馨多元化似乎还比不上母亲节,这在大力提倡男女平权运动的今日应是一个异术吧!无论如何,走过生命中的长河绝不能忘记为我们架起一座座拱桥的父亲──他的肩膀。@
  • 日月星光,穿窗而入。
  • 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时是一项复兴希腊古典戏剧的实验。到了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歌剧达到了顶峰,成为吸引全欧洲观众的艺术奇观。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精髓,并预示了其400年后的发展。
  • 站在美国国会大厦圆形大厅(Capitol Rotunda)里可以欣赏到许多艺术。 很多人认为圆形穹顶的视觉体验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游客花时间研究这个广阔空间所呈现的艺术、建筑和雕塑,否则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圆形大厅里的饰带(friezs)即是一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