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隨筆】睡著的寶藏巖聚落

amoris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十餘年前, 一天某前市長坐車過橋看見寶藏巖聚落, 他說:「很醜, 應該拆掉…」

1993年6月 公告拆遷,國防部拆46戶。
1995年 居民開始陳情。
1997年6月 市府提「安置計畫完成前暫緩拆遷」。
1998年7月「寶藏巖寺」設為市定古蹟。
1999年3月 成立跨局處拆遷小組。
2000年7月 台大城鄉所受市府委託設計企劃案,並爭取聚落保存。
2001年7月 設為「中正297號公園預定地」。
2002年 路燈管理處拆除約38戶。
2004年2月 經「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通過,認定寶藏巖聚落為「歷史古蹟」。

幸運地…
寶藏巖聚落殘存於推土機之下

成長歲月裏,每次經過福和橋,遠遠看見一座孤零零的山城聳立在新店溪畔;依山而建的房屋彷彿是手工捏出的陶土。層層疊疊千奇百怪拙然有趣,時光在那有若沉睡了50年,它位於台北市的邊陲…

像魔幻般的「小九份」或稱「台灣的調景嶺」, 雖然不斷發功吸引著我,但心動沒有馬上行動; 1993年始初次進入, 1995年開始較頻繁拍照,十年光景一晃而過; 寶藏巖聚落屢經風雨掙扎並緩緩擺蕩於拆遷、改建、存廢之間,僅管外頭喧鬧爭議沸騰,依然不變的是它內在靜謐的本質,與經歷歲月洗鍊的靈魂…

寶藏巖寺建於清乾隆年間,後有少數住戶形成,聚落曾一度劃為軍事地; 1970~1980年間為擴張期,1993年公告拆遷後戶數漸漸減少。房屋有所損壞也因經濟及拆遷問題而少有整修。

在台北市,寶藏巖聚落是一個「活的」記憶,一個「現存」的歷史建築,從多年來圍繞它的爭議去看寶藏巖聚落存在的價值; 至少它提供很好思考討論議題,。在多數人參與下產生新的思維,可見他存在的教育性與價值。

十年前初入聚落時常會被老伯伯喝斥,緊密的鄰里關係對於陌生人進入往往會產生一種緊張的被侵略性。隨時光流逝,從外觀、巷弄、到進入屋內拍攝住家、人物、甚至於職業與生活坐息……常再不經意間按下快門,不經意間發現自己不足, 也再不經意間思考攝影及攝影以外的課題,真的;攝影不只是攝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信仰宗教也是一種精神的保險?若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要尋求生活的保險、社會的保險?還有若我是保險公司老闆,是否會認為這是一個充滿「商機」的時代?@
  • 信步徜佯於黃金故鄉,落日開啟了如夢般的回憶,乍然從捷運站二樓的玻璃帷幕外,我看見出遊的一家人漫步在昏黃夕陽中,寫下流金歲月的動人一刻。@
  • 人一旦有了自以為是的主觀想法,「好奇」的感覺逐漸消逝,有一天會變得麻木不仁,就像今日的社會一切被物化了!@
  • 進入廢墟就彷彿進入另一時空,它使人血液加速心跳加快,像是化身為探險家般既新奇又緊張有趣;我喜歡這種血脈賁張的感覺,因為這時候的感受力是平常的十倍。
  • 前進泰北,輾轉進入緬北山區,文明的交通工具壓縮了時間與距離。然而隨之而來的空間彷彿隨著時光逆轉,拉開了與文明世界的鴻溝。看見緬北,聽見自己的心跳,陌生的異國氣息拉開我全身的神經,喚醒了潛藏在心靈深處的靈魂……
  • 每人心中皆有一扇窗,往外看可能看到自以為是的世界,往內看卻常常看不清楚。
  • 父親大人,但是節日的溫馨多元化似乎還比不上母親節,這在大力提倡男女平權運動的今日應是一個異術吧!無論如何,走過生命中的長河絕不能忘記為我們架起一座座拱橋的父親──他的肩膀。@
  • 日月星光,穿窗而入。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