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系列介绍

【说唱艺术】“大鼓”浅说(二)

汉霖说唱艺术 定芬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其次,我们谈到“大鼓”的鼓词跟唱法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它通常一韵到底﹙换辙的唱法是例外﹚,而且是有唱无白﹙口白﹚,纯粹讲求演唱技巧的艺术,而且,它的唱词是以七言诗为基础来发展变化的﹙有时衬垫虚字﹚。唱的时候为了丰富效果,也可以带上一段戏剧中﹙皮黄戏等﹚的戏腔来唱。

“大鼓”是鼓曲的主流,而它所演唱的鼓词脚本,有当时的文人执笔写成的﹙所以文学价值不少﹚,也有艺人自己编撰的;其实一般艺人只要能唱个七、八折﹙段子﹚到十四、十五折也就可以登台献艺了﹙因唱法散轶之故,就算当时名家所会的鼓词也不会超过五十种﹚,由于大鼓这门曲艺是以唱功见长的,所以新词本并不比旧词本受欢迎。﹙例如脍炙人口的“大西箱”跟“黛玉焚稿”,都是让人百听不厌,传唱不休。﹚

至于说唱艺术的发祥地,在北平是在天桥地带,在天津则是在西城根和天津道衙门的门前广场,而说唱艺术这个名称的前身“杂耍园子”,也是由天津叫出来、兴起来的。所以,天津向来是说唱艺人演出最多的城市,许多顶尖的艺人也是在此成名的。清末民初,无异议是说唱艺术的辉煌时期,直到二十世纪初,说唱艺术界才有女艺人的加入,但到了三十年代以后,此途反倒成了女艺人的天下,尤其是在“鼓曲”这种纯粹讲求演唱技巧的行档里,更是如此。

说到“大鼓”的名艺人,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所谓京韵大鼓的典范“一代鼓王”刘宝全这个人,他生于清同治年间,卒于民国三十一年,他享誉此界三十多年,艺事高明的他不知陶醉了多少顾曲周郎,如梅兰芳等演艺名人也多是他的座上客。但是他享有盛名的原因与他的私生活也有关系;他洁身自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赌、不色,反观当时的艺人十有八九都嗜鸦片,惟见他就是始终不近此物,加上他待人接物是谦冲为怀,不骄矜、不自大、和蔼可亲、笑颜常开,真的是无论台上台下,都为所有的艺人树立了完美的楷模。

最后介绍目前还令人耳熟能详的“大鼓”剧本,简单的说还有以下几种范例;
西河大鼓:〈拔牙〉、〈玲珑塔〉。
乐亭大鼓:〈蓝桥会〉。
京韵大鼓:〈大西厢〉、〈剑阁闻铃〉。
滑稽京东大鼓:〈不吃亏吃亏记〉、〈傻子相亲〉。
梅花大鼓:〈拷红〉。@

﹙以上几种剧本,本单元会在后来视情况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琴书”这一门曲艺,内容常常式滑稽突梯的故事,但是列入十大曲艺之一,这里面值得商榷之处就多了;主要因为它是近半世纪才新兴起来的一门说唱艺术﹙1934年时才因当时著名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录音而定名此种曲艺为“山东琴书”﹚,而且“琴书”的范围界定非常模糊不清,一般的解释是说因为主要伴奏的乐器是扬琴,所以称为“琴书”,接着就将凡是用扬琴跟其他丝弦伴奏的演唱都列入“琴书”之类,但是其中各地区的归类,也有很多是勉强附会的曲种。
  • “琴书”这一门曲艺,内容常常式滑稽突梯的故事,但是列入十大曲艺之一,这里面值得商榷之处就多了;主要因为它是近半世纪才新兴起来的一门说唱艺术﹙1934年时才因当时著名艺人邓九如到天津电台录音而定名此种曲艺为“山东琴书”﹚,而且“琴书”的范围界定非常模糊不清,一般的解释是说因为主要伴奏的乐器是扬琴,所以称为“琴书”,接着就将凡是用扬琴跟其他丝弦伴奏的演唱都列入“琴书”之类,但是其中各地区的归类,也有很多是勉强附会的曲种。
  • “杂曲”是由民歌小调跟撷取了戏剧中的曲牌演化而来,是由单一的曲牌反复演唱,乐曲的旋律甚少变化,可以说学会了一首曲子,可以唱一辈子。而男女相恋的情歌,更是“杂曲”的主要素材,通常有着真挚、粗俗的情歌特色。此外,“杂曲”因为“杂”,所以不属于其他门类的曲,也都可以列为杂曲,加以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究竟是有多少杂曲?恐怕是难有确切的认定了。
  • “杂曲”是由民歌小调跟撷取了戏剧中的曲牌演化而来,是由单一的曲牌反复演唱,乐曲的旋律甚少变化,可以说学会了一首曲子,可以唱一辈子。而男女相恋的情歌,更是“杂曲”的主要素材,通常有着真挚、粗俗的情歌特色。此外,“杂曲”因为“杂”,所以不属于其他门类的曲,也都可以列为杂曲,加以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究竟是有多少杂曲?恐怕是难有确切的认定了。
  • 说唱艺术的十门分类法中,把中国说唱曲艺综合分为十大门类,共有三百多种唱词,其中“鼓曲”就占有七项,名目有:大鼓、渔鼓、琴书、弹词、牌子曲、杂曲、走唱,其他三项非鼓曲的才是:快版、评书、相声。所以“大鼓”就是“鼓曲”中的一大门类。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