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葡式蛋挞热”不退烧

李世珍(中山大学系统思考与组织研究室)

人气 55
标签:

【大纪元7月24日讯】经营管理者对成长的议题一定相当关心,如果生意能好到让顾客抢着要,这种生意人人都想做。当然也许有人会认为太难了,可遇而不可求。当然,如果我们能掌握到成长的公式,进而让顾客一窝蜂对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渴望与追求,那真是很大的福音。当然,我们所说的是一种理想状况,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既然是有生命的系统,生命会自己寻找自己的出路。从下面的例子来看,我们会了解快速成长不一定是好事,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提到市场的“快速成长”,让顾客一窝蜂向往的例子,最后还造成的灾难,最典型的莫过于流行于民国87年8月间,让港澳台的民众记忆犹新的“葡式蛋挞热”。

葡式蛋挞的起源是从澳门传出,由于澳门在1999年以前受葡萄牙所统治,蛋挞(custard)是葡萄牙家常的甜品,最早据说是由修女所研发出来的, 1989年安德鲁(Andrew Stow)与唐志慧二夫妻将葡式蛋挞引进澳门,并开设了安德鲁饼店,由于口感特殊受到了民众的欢迎,而饼站也成为了澳门的观光景点,甚至于游客们相互传言:“没吃过安德鲁蛋挞,等于没来过澳门。”后来,二夫妻于1997年离异后,市区的两家安德鲁饼店改名为“玛嘉烈蛋挞”,安德鲁先生就转而进军香港,并于年底开设分店,结果一炮而红,在香港引发葡式蛋挞的热潮。接下来,港牌的蛋挞店一家接着一家开,连香港凯悦也在大厅设外卖柜。1998年这股葡式蛋挞风(“疯”)吹到了台湾,台湾也开设了安德鲁饼店的分店,接着打着葡式蛋挞旗号的店一家一家地开。

创造“排队”现象

有了这股新的商机,专卖萄式蛋挞的店家有的是一时无法供应抢购的热潮,有的是刻意营造一股萄式蛋挞蜂潮的排队现象。这样的策略幸运地发挥了功效,民众看到了有人在大排长龙,心中就想,一定有什么好康的,接着就跟着去注意。对一般人的心理而言,这种一窝蜂的心理或羊群行为,有两种触发行为:第一、看到很多人排队,就表示这个东西应该很不错;第二、看到很多人在排队购买,就想到万一自己没体验过,会不会被人取笑,或自己会害怕落伍了。

要民众有耐心地排队,商家可是要有点真本事才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能满足民众挑剔的嘴。萄式蛋挞先经过澳门与香港人的检验,等到风潮吹向台湾,商家对它的信心大增。果然,一个售价28元的萄式蛋挞,价格比台式蛋挞贵上一倍,还是吸引人潮,顾客纷纷走告上门,好不容易排到了,一出手自然是半打一打的在买,最后逼得店家只好贴上“限量供应”。而蛋挞制作的特性,是送进烤箱后需等上20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而且标榜的是现做现吃才是极品,产能上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民众的排队购买是在所难免。

在一窝蜂的高潮时,据说台湾民众一天要吃掉6万个葡式蛋挞,顾客络绎不绝、大排长龙,只为一尝流行的滋味。有的商家为了刻意造成排队及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意不将产能提升,使得原本一家店一天可以生产1万个蛋挞的,降低为一天生产5千个。如此,对顾客而言固然是不方便,但对商家而言,可以创造一个张力,使顾客一直保有想吃蛋挞的心理。


(摄影:吴琏宥/大纪元)

媒体做起免费的广告

台湾第一家玛嘉烈蛋挞门市设在肯德基台北汉口门市,87年6月25日试卖,7月11日正式开卖,开卖后天天都是排队的人潮,一天的营业额高达20万元。这件事对媒体而言,绝对是值得报导,且民众也喜闻乐见的新闻。因此,不论是平面媒体或是电视媒体都开始争相报导,有的是报导这个对台湾民众而言的新鲜产品,有的则是针对排队现象来引起阅听人的注意。

随着媒体的报导,消息也渐渐传开,一方面也吸引着想要尝鲜的民众争相走告,另一方面也引起想要开店赚钱的投资人的关心,甚至连一些当时知名的艺人也投入这个火红的事业,如艺人彭伟华(KK)、董至成等。艺人投入最红的蛋挞事业,对媒体而言当然是新闻,再加上火红的蛋挞卷起风潮,店家与店家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使得蛋挞师傅的挖角、喷漆滋事、砸店等事情的发生。

有关萄式蛋挞的第一起平面媒体的报导,最早是87年6月26日联合报有关香港兴起萄式蛋挞热潮的报导,紧接着7月24日,联合报继续报导有关肯德基与玛嘉烈蛋挞的合作事宜,很快地,萄式蛋挞热潮袭卷北台湾,而媒体的报导也随着排长龙的事件、艺人开店、恶性竞争行为等等愈报愈多。根据统计7月有2件平面媒体的相关报导,到了8月就爆增到59件,甚至9月达到最高峰71件。

有了媒体的助力,果然,投入开店的人愈来愈多,专卖店一家一家地开,连一般的面包店也开始卖起萄式蛋挞,深怕赶不上这一波蛋挞列车。在蛋挞发展的高峰时期,甚至有民众不惜排队3到4小时。而店家更是乐开怀,一天卖上8千到上万个蛋挞,一个月就可以有7百万的现金进账。此时,全台才真的开始疯蛋挞,这股蜂潮袭卷到了南台湾,有了北台湾的经验,南台湾的成长速度更是惊人,10天就有8家萄式蛋挞专卖店开幕。


2005年11月,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再度访问香港,蛋挞是他最喜欢的香港食品之一。


久别重遇蛋挞,急忙一大口吃掉来表达对它的钟爱之情。(摄影:吴琏宥/大纪元)

满街蛋挞店 半数关门

萄式蛋挞于6月攻台后,7月到8月是成长最快速的时候,此时,没有人怀疑蛋挞多么受到台湾民众的欢迎,店家无不把握良机抢滩开店,开店的速度几乎是一天开一家。1998年10月,报纸上已经开始报导,“满街蛋挞店,半数将关门”、“蛋挞热退烧”……。

大家满腹疑惑,怎么可能?9月,是蛋挞报导的最高峰,没道理说10月就没生意可做了,怎么想都无法解释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理性来看,台湾民众应该很能接受萄式蛋挞,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排队要购买,民众抢购、预约,订单也已经排到10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蛋挞店关门?有关萄式蛋挞的相关平面媒体的报导,过了9月的高峰期后,10月就立刻遽降到30件,其中,有媒体发现排队的人潮变少了,开始有店家使出价格战。更有趣的是,此时还是有人持续投资,而且投资规模更胜以往。

快速崛起 快速崩落

从台湾过去的历史回顾,像蛋挞这样3个月中大起大落的例子实在不多。在蛋挞热退烧后,不用排队购买的蛋挞就乏人问津了。假设你并不排斥吃蛋挞,而业者制作蛋挞的速度很快,产能也足够,购买蛋挞不需要排队,你的购买意愿是多少?蛋挞事件后,很多人分析类似“蛋挞热”的现象,归因于排队。我们不能说这个理由不成立,但可以说只对了一部分。排队现象确实会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当人们看到店门口大排长龙,会诱发想要尝试的心理,买不到的会更想去买,买到的会到处炫耀,甚至于在排队的过程中,会因为害怕买不到而情绪不好,甚至与人冲突,这一些都是“恐慌效应”。恐慌是正环结构,导致的结果用文字来表达是“愈来愈”。紧接着,一连串的故事就这样迅速展开:台湾业者看到香港的安德鲁蛋挞红极一时,就立即想到引进国内,当第一家蛋挞开张后,民众开始尝鲜,没多久小小的蛋挞店前大排长龙,看到的民众“愈来愈”有兴趣,排队的人也就“愈来愈”多,媒体记者看到有新闻可炒,也争相报导,进而使得民众“愈来愈”多,同时,当时台湾的景气低迷,见蛋挞异军突起,纷纷走告卖蛋挞,随着投入开店的人“愈来愈”多,民众尝鲜的心理也“愈来愈”强,于是葡式蛋挞专卖店一家家的开,到最后会来尝鲜的人都尝过了,接着就等着退烧,但就在此时,业者的投入依旧,等到退烧效应出来后,店家就开始一堆接着一堆关。

我们学到什么?

我们看事情的角度或方法常常是局部、片段的,当我们翻开报纸,所见所闻大多是对事件发生的报导,因此问题的时候抓不到问题的本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反应式”的思考方式,例如蛋挞热,接着就是抢购、抢卖。当我们扩大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范围时,看到一堆人因为恐慌而抢着投入,在人们的饮食习惯尚未改变的情况下,葡式蛋挞对我们只不过是一时的流行,只要是流行,那生命周期肯定是非常短暂的,如全民运动般的蜂潮,只不过是更加速生命周期的结束,在此系统中,愈用力推系统反弹的力量(如提早结束)就愈大。

回顾台湾的流行史,人类始终没有受到教训,以台湾一些快速堀起、快速崩落的例子来看,诸如1997年从日本流行过来的电子鸡(Tamagotchi),2004年底流行一时的台式甜甜圈及金牛角面包、2005年4月流行的烤馒头、2006年流行的巧克力喷泉……等等。一般人对于事件的解释为,都是台湾人一窝蜂惹的祸,或者认为是消费者不理性所造成。事实上,正环的推动如同双面刃,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排队抢购”所造成一个正环结构,让人的心理上产生出恐慌的想法,这对于想要造成“疯”潮的人可以提供一些想法。◇(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教你简单易做的美味蛋挞(图)
日月潭推广创意美食 总统鱼入列
日月潭阿萨母红茶走向精致化 身价大涨
日月潭美食 阿萨姆红茶入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