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乐舞:《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

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5日讯】大唐宫廷舞种类之繁、式样之多、分类之细、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历代王朝可比。从种类上看,唐朝宫廷中用于宴享时的宫廷舞蹈就有九部伎、十部伎、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百戏等。
立部伎与坐部伎相对,立部伎通常在堂下表演,规模较小;坐部伎,通常在堂上表演,规模宏大,讲究气势和排场。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立部伎》一诗就描绘了立部伎以及坐部伎的表演情况。诗中写道:

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替坏一至此,
长令尔辈调宫征。圆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祇。
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贱安足云,
太常三卿尔何人。

诗歌伊始,就写道,伴随着鼓笛声,舞者舞动双剑,快速抛起,还反复的抛接若干弹丸。接着,舞者走长索,还有一些人摆动长竿。随之,白居易写出了立部伎与坐部伎的等级之分:“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立部贱,坐部贵。”此后,诗人表达了对“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以及立部伎退入雅乐部的“雅音替坏”现象的不满,并最后指出这是太常三卿的失职,由此点题:刺雅乐之替也。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今立部伎有《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乐圣乐》,凡八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吒,是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信仰的神仙。很多人印象中的神仙那吒的形象大多来自于小说《西游记》,但见他:脚踏风火轮,形如顽童,可以演化出三头六臂,手执六种兵器,能降妖除魔,具有一定的法力。这时的神仙那吒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 明朝流传下来一部著名的预言之作《烧饼歌》,作者就是明太祖时期的国师刘基,又称刘伯温。据说刘基深明数理,而且民间传说他是神仙下凡,来辅佐太祖成就功业的。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里,他常常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并且呼风唤雨,神通十分广大,“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 明太祖朱元璋建政后,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辅佐自己打下天下的刘伯温是深明数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刘伯温询问有关将来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数,天机更不可轻泄。但是朱元璋毕竟是帝王,不好推托,于是刘伯温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诗歌。据称刘伯温面君之时正赶上太祖吃烧饼,所以称之为《烧饼歌》。
  • “莽式舞”又称“玛克式舞”,是满族的传统筵宴舞,舞蹈名称是满语的音译。当满族人有盛大的宴会时,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举一袖在额前,然后反一袖在背后,盘旋作势”,称为“莽式舞”。其间还有一个人高声歌唱,其余人等唱“空齐”相和,称为“空齐”。
  • 公孙大娘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舞蹈家,以擅长跳《剑器舞》而闻名。《剑器舞》动作健美,气势磅礡,具有武术的特点。
  • 水袖舞具有典型的中国式古典意象,它的表现力丰富,充满了诗的韵味,其主要特征是“写意多于写实,在抒情中叙事”。水袖舞的动作要求是使水袖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作为一个装饰性的动态,因此要求舞蹈者动作幅度大。
  •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是一首典型的观舞诗,它形象的描述了一场精彩的胡舞表演。诗歌大概作于岑参一次出塞或入塞的途中。田使君具体名字不详,因为汉代以后对州郡长官都尊称为使君。
  • 远古之时,人们对疾病不知道该如何治疗。当时天下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
  • 纽约神韵圣诞晚会已然落幕,但那精彩纷呈的节目、美轮美奂的服装、亦真亦幻的天幕仍然久久的萦绕在观者的脑海中。人们不惜用“精彩绝伦”、“无与伦比”、“独一无二”、“扣人心弦”、“绝对一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等这样的赞美之辞来表达内心对晚会的喜爱,一些观众甚至观看了不止一遍、两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