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樂舞:《立部伎—刺雅樂之替也》

茹之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5日訊】大唐宮廷舞種類之繁、式樣之多、分類之細、技巧之高超,非是以往歷代王朝可比。從種類上看,唐朝宮廷中用於宴享時的宮廷舞蹈就有九部伎、十部伎、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軟舞、大曲、歌舞戲、百戲等。
立部伎與坐部伎相對,立部伎通常在堂下表演,規模較小;坐部伎,通常在堂上表演,規模宏大,講究氣勢和排場。唐朝詩人白居易創作的《立部伎》一詩就描繪了立部伎以及坐部伎的表演情況。詩中寫道:

立部伎,鼓笛喧。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
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
堂下立部鼓笛鳴。笙歌一聲眾側耳,鼓笛萬曲無人聽。
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
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樂懸操雅音。雅音替壞一至此,
長令爾輩調宮徵。圓丘后土郊祀時,言將此樂感神祇。
慾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工師愚賤安足雲,
太常三卿爾何人。

詩歌伊始,就寫道,伴隨著鼓笛聲,舞者舞動雙劍,快速拋起,還反覆的拋接若干彈丸。接著,舞者走長索,還有一些人擺動長竿。隨之,白居易寫出了立部伎與坐部伎的等級之分:「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者坐堂下立。——立部賤,坐部貴。」此後,詩人表達了對「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以及立部伎退入雅樂部的「雅音替壞」現象的不滿,並最後指出這是太常三卿的失職,由此點題:刺雅樂之替也。

根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今立部伎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樂聖樂》,凡八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吒,是流傳於中國各地的民間信仰的神仙。很多人印象中的神仙那吒的形象大多來自於小說《西遊記》,但見他:腳踏風火輪,形如頑童,可以演化出三頭六臂,手執六種兵器,能降妖除魔,具有一定的法力。這時的神仙那吒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 明朝流傳下來一部著名的預言之作《燒餅歌》,作者就是明太祖時期的國師劉基,又稱劉伯溫。據說劉基深明數理,而且民間傳說他是神仙下凡,來輔佐太祖成就功業的。在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裡,他常常神機妙算、未卜先知、洞察今古,並且呼風喚雨,神通十分廣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 明太祖朱元璋建政後,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可否永保江山。他知道輔佐自己打下天下的劉伯溫是深明數理的道中之人,便向劉伯溫詢問有關將來的事情。朝代更替自有定數,天機更不可輕洩。但是朱元璋畢竟是帝王,不好推托,於是劉伯溫便作了一首似明非明的詩歌。據稱劉伯溫面君之時正趕上太祖吃燒餅,所以稱之為《燒餅歌》。
  • 「莽式舞」又稱「瑪克式舞」,是滿族的傳統筵宴舞,舞蹈名稱是滿語的音譯。當滿族人有盛大的宴會時,男女主人要依次起身表演舞蹈,其表演形式是:「先舉一袖在額前,然後反一袖在背後,盤旋作勢」,稱為「莽式舞」。其間還有一個人高聲歌唱,其餘人等唱「空齊」相和,稱為「空齊」。
  • 公孫大娘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舞蹈家,以擅長跳《劍器舞》而聞名。《劍器舞》動作健美,氣勢磅礡,具有武術的特點。
  • 水袖舞具有典型的中國式古典意象,它的表現力豐富,充滿了詩的韻味,其主要特徵是「寫意多於寫實,在抒情中敘事」。水袖舞的動作要求是使水袖成為身體的一部份,而不僅僅作為一個裝飾性的動態,因此要求舞蹈者動作幅度大。
  • 唐朝著名詩人岑參的《田使君美人如蓮花舞北旋歌》是一首典型的觀舞詩,它形象的描述了一場精彩的胡舞表演。詩歌大概作于岑參一次出塞或入塞的途中。田使君具體名字不詳,因為漢代以後對州郡長官都尊稱為使君。
  • 遠古之時,人們對疾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當時天下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
  • 紐約神韻聖誕晚會已然落幕,但那精彩紛呈的節目、美輪美奐的服裝、亦真亦幻的天幕仍然久久的縈繞在觀者的腦海中。人們不惜用「精彩絕倫」、「無與倫比」、「獨一無二」、「扣人心弦」、「絕對一流」、「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等這樣的讚美之辭來表達內心對晚會的喜愛,一些觀眾甚至觀看了不止一遍、兩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