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全球首座 嘉义北回归线立标100周年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江俊亮嘉义县十八日电)位于嘉义县水上乡的北回归线地标,是全球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一百年前的十月二十四日台湾纵贯铁道全线通车,北回归线标志也同时落成,如今已演变到第六代,见证台湾近代史的发展。

所谓“回归线”是根据天文学上的黄赤交角,在地球上划出的两道等纬圈,北半球是“北回归线”,南半球是“南回归线”;回归线可以清楚划分温、热两带,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此后即逐渐南移,冬至则直射南回归线。

根据维基百科全书指出,北回归线的英文名称(Tropic of cancer)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当夏至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是处于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位置,从此回归原处,因此称为“回归线”,而不是“回归线”。

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台湾、中国大陆、缅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沙乌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巴哈马、墨西哥等国家,目前全球有九座北回归线地标,都在海峡两岸。

其中,位于嘉义县水上乡下寮村的北回归线标志,兴建于一百年前(公元1908年,即民国前四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兴建这座地标的缘由,是为了庆祝台湾纵贯铁道从基隆到高雄全线通车,当年设置的纬度是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五一。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北回归线在台湾的移动,最北到台中、最南到屏东,移动一个周期要一万八千年,根据1976年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0年北回归线的位置在北纬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二十一秒四四八。

专家据此推算,今年的北回归线在北纬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七秒七零零三,也就是距百年前立标的位置,往南移动了约一千四百公尺,即在水上乡柳林国小北方附近。

历经百年的沧桑,百年前以竹子搭建的地标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外型类似飞碟的第六代标志,并与第五代标志并列。为了让民众了解北回归线地标的演变,嘉义县政府把第一至第四代标志,依历史照片重塑,因此民众可以看到六代地标塔同时矗立的景象。

北回归线太阳馆馆长邵冰莹表示,百年前兴建的第一代地标,是以竹子为建材,相当简陋,九年后(公元1917年)在台风中被催毁;第二代地标以木头为建材,于1921兴建,两年后(1923年)日皇裕仁以皇太子身份来台巡视,指示以水泥改建。

第三代的水泥地标塔,于1926年改建完成,但却在1941年12月16日发生的草岭大地震中被震毁,翌年拆除重建,成为第四代地标塔。然而,与第三代地标塔有相同命运的是,第四代地标塔毁损于1964年1月18日的“嘉南118大地震”。

为了保存地标,水上乡公所购得地标周围的民间土地,兴建第五代地标,并于1968年整建完成,矗立至今。

1988年十月,也就是北回归线立标八十周年时,水上乡籍企业家曾老吸捐献新台币一千五百万元,并由中央、省府各配合一千七百万元、县府配合两百万元,进行第六代地标馆主体工程兴建。

第六代地标塔的外型酷似飞碟,1995年完工后,就获得“飞碟”或“幽浮”的外号,在现任嘉义县长陈明文的强力推动下,于2004年改建为太阳馆,整建工程于2005年十月二十二日完工开幕,目前是全县的科学教育中心,经常办理科学、天文展览,是知性旅游的好去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