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德创作之学理基础 (下)

张淑德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0月22日讯】(接上文)2. 属于日本的部分:传说中,秦始皇不舍荣华富贵不愿归西,下令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精选三百童男童女远赴东瀛,却因久久无法达成任务不敢返国而落籍他乡。精选过的三百童男童女不断繁衍,成为有相当人口的另一个社会。这些血统优良的后代,再经由遣隋史与遣唐史进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加上来自中国的鉴真和尚与弟子们克服万难,大量将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形成古老的日本文化。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化就在无数次失败与挑战,无数人的努力经营之下堂堂诞生了。一直到现在,日本京都奈良县的药师寺都还接近完整的保存着一件画在麻布上的佛像吉祥天女像。整个奈良市尽是我国唐朝时代一模一样的建筑物与各种装饰品﹑日常用品﹑乐器﹑衣服﹑容器﹑毛笔﹑纸张﹑绢布﹑麻布等。全世界各国都将奈良县视为世界的宝物,不得损伤。战争时更不得将子弹投往京都奈良以至周边地区,因此第二次世界中奈良县周边也幸免于被原子弹的侵袭,成为最安全最优雅的地方,可见文化的威力实不小于暴力的摧残。隋唐文化经过日本人改良之后已经非常精致再经由雪舟前往中国留学,努力学习中国水墨画,教导大量的弟子。加上随着宋﹑元的贸易船将中国的水墨画输入日本,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室町时代的文化艺术。于是,日本文化又一次的融合中国文化,另生新貌。

早年,在桃山时代油画与基督教一同进入了日本,因随着宣教士的传教传入的油画作品,使得原本已经成型的日本绘画艺术加入了第一道新的菜色。经过江户时代的司马江汉等人的研究与浅尝后,初次邂逅了写实的西洋绘画。到了“明治时代”才真正的将西洋文化传入日本。被西洋文化侵入的日本文化就如绝了堤的海浪,波涛汹涌的占据了整个“明治时代”所能影响的幅员,“明治时代”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大转机。仅仅100年的现代日本文化,在日本文化的基本轴心上加入西洋厚重的艺术文化,包括了宗教﹑哲学﹑思想的差异﹑气候风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距﹑传统文化的特征等都被日本人选择性的接受,巧妙的融入。就如当年选择性的接受中国文化一般,保留了日本人特有的美感意识。不但是表面的装饰性与写实技术的模仿,连同思想﹑美学﹑及经过长时间所养成的精神文化也深入的探讨与学习。这种将外国人独特的的文化消化之后,选择性的吸收,并保留祖先的文化灵魂轴心,加入属于日本人的感性特质,用心听用心思考,积极的探讨﹑融入属于日本人的美感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聪明的地方。

现代的日本面对新的世纪,与西洋的科学文明一同迈步。现代日本画经由明治维新的洗礼,深感已经透露出全盘西化,追求创新。如前所述,当年抱着寻根的心情,赴日留学。我却在现代日本画展览会场中迷惘了。和我当初的想像:日本文化来自中国,同样属于东洋文化圈。相距实在太远,全场的气氛看出:从素材到技法,从外观构图到内涵精神丝毫看不出半点中国文化的影子。如何画出一幅现代日本画,已经跳脱出以往严格训练书法线条的基本功夫,离开模仿的时代。而是:

一﹑非常扎实的素描训练 :日以继夜的不断反复磨练,几枝铅笔包括H.2H.3H.B.2B.3B.4B.5B.6B.B. 8B.加上一块软橡皮与简单的水彩颜料就可以在一张纸上,非常准确的画出对象物的比例。画花卉时,一定要将花卉的俯仰向背,正反侧边,上下左右一一仔细描绘,收录于画面。画人物时就要准确拿捏出身材比例,骨格生态。画房子时就要画出房子的结构,确实观察对象物的外观忠实描写,以达到画与对象物一致为止。努力琢磨素描,已经成为画现代日本画的最重要的敲门砖。

二﹑质感与量感的表现:必需具备非常扎实的写生功夫,对景写生是基本条件。想画皮肤就画出皮肤的温度与柔软,想画钢铁就画出钢铁的冰冷与坚硬。想画花就画出花的柔美﹑香气与娇嫩。想表现轻柔的对象,就该表现出不忍施压的质感。想画陶磁就要画出敲得出铿锵有声﹑厚重或轻巧的质感。想画雪景就画出雪景的萧瑟﹑气势与白净。想画人物就要画出人物的神气﹑活动方向与气质。这种功夫在严格训练并确实实践之后,假以时日自然能够学会。

三﹑注重画面的重点:首先要知道所想要表现的重点在那里,这个重点就应该摆在整张画面中最能引人入胜处。不论是描写中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或是细密度一般都比较高。或者所有的景物都是静止的,只有一处如有生物般的活动着。或者在静止的画面中,营造出某一处有人为或大自然所形成的动作。比方静止的水塘中有一只青哇跳出水面形成水涡。比方微风吹来,将花园里的花朵与叶子随着风势产生律动。比方极暗的画面中有一处特别明亮,得以呈现重心处。比方看似画面中某一处隐藏着一枝看不见的蜡烛,以光源当成画面重点使愈接近光源处愈亮,营造出画面中的重点。

四﹑整体气氛的营造:利用笔触的统一性,造形的协调性或是色彩的调合性,使画面易于经营,产生整体统一的气氛。

五﹑要求画面的完成度:画面全体有部分可能晕染得极少次,得其该有的远方或宇宙感中所需要的效果。有些部分堆叠得比较厚重,一方面可以适当的表现质感一方面可以产生强调重点的效果。在每一处所花费的时间与精神皆应恰如其分,止于所当止处。

六﹑追求色彩的纯粹性:由于日本拥有四季分明的气候每一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极丰富的色彩,普遍的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缤纷的色彩。在这种环境下生长之下的人们,自然就学会敏锐的色感,眼珠子的敏感度被大自然训练得极为丰富与细致,自然就特别追求色彩的调合与统一。

七﹑严谨落实远近法与空间感:从中国传入的传统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当中经常的使用平远法,感性的运用水平线,画面中地平线的景物愈低则该景物愈接近观者,依水地平线高低来决定远近。同时使用俯瞰的方式,表现空间关系,活用俯瞰法创作。这种俯瞰的方式从镰苍时代的世俗画,可以看见实作:将屋顶删除,以方便看见室内景物。同时融入西洋画基本构成原理的空气远近法来创作,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宇宙与大气。

兼俱以上的基本条件,大约就是创作一件成功的现代日本画“胶彩画”所必备的。现代日本画重视素描、讲求肌理。学了书法、水墨画、素描、油画的我,如何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线条与晕染的效果,融入现代胶彩画就是我最大的挑战与心愿。既然胶彩画是我国唐朝盛世所使用的一种绘画技法,我更是有着一种将传统再现,将国粹发扬的热情。

世界各国的距离已经缩短,历经漫漫千年的中古时代,又历经忧患煎熬的百年近代,无法抵挡的世界文化艺术已经强烈的冲击着中国艺术的生存。该如何确立属于中国人,能够代表中国人的艺术。个人认为莫如了解中国绘画题材内在的精神特质,同时也了解现今时代所呈现出的文化型态,将我们身边点点滴滴可以入画的一草一木当成绘画对象,寻求老祖宗的经验成为佐证,找到圭臬。同时努力学习现代的基本创作方式,蓄基更多的创作泉源。所谓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前人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范本,而自己的体验就是最好的营养素。

总归,我们可以容纳新的表现方式努力学习,创造出属于现代人可以理解的作品。也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精髓,延续文化命脉。个人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持续不懈始终如一的遵循自己的创作理念“古今合璧,汉和融合”,创作出以经呈现出的风貌。

文摘自《张淑德胶彩画集∥花之物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4月9日讯】(大纪元记者孙帼英采访报导)国立成功大学艺术中心即日起至25日,在成大艺坊推出“张淑德岩彩画展”,展出张淑德30件水墨、书法及绘画作品,题材包括花卉、风景等,将古典技法赋予新的生命。
  • 半年之后,幸运的我成为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教授福井爽人先生的第一名台湾留学生。福井教授看了我的水墨画作品照片之后,选了两件要我直接转换成日本画。后来我才知道这两件作品的构图,与福井教授的作品中的一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疑惑之后恍然大悟:原来我可以将水墨画与日本画融合。
  • 人品相当于画品是画家们深知的,画家内藏的人格,灵气与个性也都灵活的显现于画面,所以画家们应该努力修养自己的品格。举凡智略、勇气、运筹、奔走、苦斗、快乐的情绪、成功的经验、痛苦的煎熬、失败的教训,乃至行为风范等,都显现出一种切实的人生经验。
  • 知名艺术史家、书画鉴定家傅申教授于16日辞世,为缅怀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将于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书画题跋纪念展”的绘画篇,之后于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书法篇,欢迎民众前往参观。
  • “寻找国宝新感动!”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推出“沉浸故宫数位展——捕捉灵光:寻找新感动”新媒体艺术展,结合投影、互动科技与沉浸式剧场等创新体验,全新演绎故宫《谿山行旅图》等经典文物。故宫欢迎民众阖家莅临参观,感受艺术的灵光。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时节,故宫北部院区推出第二季“国宝聚焦”等珍品,邀请民众品味书画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时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离,举凡君臣、师生、亲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现空间。故宫南院“翰墨空间–故宫书画赏析”12月30日起以“情为何物”为题展出26(组)件书画,呈现人世间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爱砚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砚石各具风格,件件值值细细品味。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无界之涯──从海出发探索十六世纪东西文化交流》,集结北院及法国、荷兰、日本等12家国内外馆所的珍贵典藏,呈现16世纪亚洲、欧洲、美洲经由航行所展开的交流故事。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即起推出“祀与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让民众在近距离欣赏青铜兵器精湛工艺的同时,走入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认识古代“冷兵器”与“热血战争”交织出的权力故事,感受故宫版的“冰与火之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