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北港义民庙 见证旌义史风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叶子纲云林17日电)创建于公元1788年(清朝乾隆53年)的北港义民庙,由当时地方仕绅筹建,于民国80年10月23日定为国家三级古迹,近年再经修缮,庙堂巍峨,再现旌义之风。

位在北港镇义民里旌义街20号的义民庙,是台湾罕见祭祀福建人的庙宇,两边墙壁或对联记载义民抗官激烈战争情况,正殿上方清赐御匾“旌义”、“旌义流芳”,正殿后方义塚,两侧现代水泥义塚,交趾陶梁拱,处处见证历史。

义民祭祀源于清朝时期以来,台湾各地发生居民抗官、种族冲突等事件,其中包括抗日行动,官方或各地区人士集体收埋死亡尸骨,进而立庙奉祀,表彰忠义。不同于大众爷、万善祠祭祀的无主遗骨或死于非命者。

台湾义民奉祀大多盛行于客家部落,北港义民庙是罕见祭祀福建人助官平乱的义民,其中关系两起抗官民变事件,一是清朝乾隆51年至53年(1786-1788年)的林爽文事件,二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1863年)的戴潮春事件。

据云林县志稿,林爽文会合天地会,号召“反清复明”,发动抗清,攻克彰化,延至云林北港,沿海盗匪趁势为乱,北港居民为免抗清民变及盗匪,组成相传有108壮士及一只忠犬的义民团,经多次战役陷于诡计而全体罹难,清廷平乱后,北港仕绅合葬义勇团遗骸,建立“旌义亭”,清廷御颁“旌义”金匾表扬。

至于清朝同治元年发生的戴潮春事件,北港绅民再度助官,维护乡里安全,并随清军赴嘉义抗敌,其中有36名义勇之民死于战役合祀于旌义亭。

据义民庙庙志,由于同治二年(1863年)黄玉琮敬献石雕香炉,炉上写有“义民公”字样,义民庙之名于是逐渐取代旌义亭称呼。

义民庙历经三次整建及数次彩绘、剪黏等工程,其中清朝光绪20年(1894年)重修三川殿、主殿、增加义塚后进堂舍,是今日庙体主要规模一次大修,呈现庙体小巧精致,三川殿与主殿之间未留天井,形成与一般庙宇不同的特色,其木构细致,保存匾、碑等史物完整,极为可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