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得三个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心语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在古代戏曲中,常有戏中男主角历经十年寒窗后,终能金榜题名,而若能“连中三元”更是传为佳话。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另《白雪遗音.小郎儿.冬》:“龙门高跳,鳌鱼头儿哟,连中三元。”但是,为什么连得三个第一名要称为“连中三元”呢?

“连中三元”一语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主要施实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种选官制度。世官制指的就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朝廷的主要官职都是世代承袭,王公贵族子弟大都承袭父职,而不须经过严格的遴选。如《孟子.告子下》:“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至汉代时,察举制成了主要的选官取士的制度。察举制是郡县等地方官吏,依据朝廷所制定的科目及标准,向朝廷举荐人才,再经皇帝亲自策问,最后按照成绩高低授予不同的官位。如《汉书.文翁传》:“文翁,庐江舒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到了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他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再将各地士人按才能由小中正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交付尚书按等选用。这种九品中正制一直沿用至晋、南北朝时期,因选拔过于注重门第,导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不公平现象,并成了世族权贵独揽政权的工具。因此,隋文帝时便废除此制。

科举制度是自隋朝到清朝时所采用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就是朝廷分科目考试,定期统一举行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度中的初级考试称为“小试”、“小考”、“童试”、“童子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赴考者称为童生,通过考试者都称为生员,即俗称秀才,第一名叫做“案首”。因为是基层考试,所以案首还不能算是得“元”,而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也是科举功名的起点。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正式开端。依规定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有秀才或监生资格者,都可以参加。乡试在各省省会举行,考试时间为该年秋天,所以又称为“秋闱”或“秋试”。乡试的考场称为‘贡院’,每天只考一场,共三场,要考三日才结束。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考中举人就具备做官的资格,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或“解头”。如《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

乡试第二年便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师应试,称为“会试”。如《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会试由礼部职掌并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礼部试”、“礼闱”、“春试”、“春闱”。通过会试考试者称为“贡士”,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通过的考生,由皇帝亲临大殿策试,称为“殿试”或“廷试”,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如《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殿试后录取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者合称为“鼎元”或“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八年,……进士始分三甲。”又《续通典.选举三》:“明代取士规制与元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而一、二、三甲都通称为进士,又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册以黄纸书写,所以称为“黄甲”,也称为“金榜”,高中进士则称为“金榜题名”。如清朝《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旬日之间,金榜题名,已登三甲进士。”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称“状元”,三者合称三元。如果一个考生在这三次大考中都能得到第一名,那就称为“连中三元”。其实,要连中三元真的很难,综观实施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历史上也只有十几个奇才能够连中三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宋大臣陈良翰为人庄重,为官宽仁、公正。他曾在温州瑞安县做知县。当地民风以强悍耿直闻名,以往的官吏常以严厉之法治理百姓。
  • 从史籍记载中,我们常会发现负责管理一县的长官,因朝代不同而有县令、县长、县尹等不同的称呼。但到了明清时期,掌管一县政事的长官被称为知县,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苏知县罗衫再合》:“正说间,后堂又有几个闲荡的公人听得了,走来帮兴。”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听窗外锣响,许多火把簇拥一乘官轿过去,后面马蹄一片声音,自然是本县知县过。”那么,县的长官为什么称为“知县”呢?
  • 我们常看到许多古装剧中,在公堂上被判“重打五十大板”时,犯人都是被打臀部,而不是打手、脚、胸或背部,除了因为臀部比较多肉外,那又是为什么呢?
  • 在古籍史书的图片或古装戏剧节目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们,身上所穿的官服总绘绣着许多精致的图案,不同的官阶,官服上的图纹或数量也不同。那么,为什么官服上要绘绣这些图纹呢?
  • 龙袍是古代帝王专属的服饰,绣在龙袍上的图纹及其位置都有规定,甚至有的图纹或颜色只有帝王的服饰才可以使用,因为这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礼,最主要是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我们知道,冠礼是指古代男子在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到了二十岁成年时才由长辈为其梳发并戴上新帽,这个纪念仪式就称为“冠礼”。那么,为什么古代女子的成年仪礼称为“笄礼”?
  • 在古代小说中常看到把女孩儿喊为“丫头”,其实现在有些华人地区还沿用这种称呼。如《红楼梦.第十五回》有:“忽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丢了纺车一径去了。”但为什么要把女孩儿称为“丫头”呢?
  • 古代婚礼仪式中,在成婚洞房之夜,两个新人各剪下自己的一绺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绺头发互绾缠绕起来,作为两人永结同心的信物,故称为结发。
  • 在《旧唐书˙卷一○六˙李林甫传》上载︰“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是说唐玄宗时宰相李林甫,他的小舅子添了个儿子,李林甫就手写‘闻有弄獐之庆。’作为庆贺,客人因为畏惧他的权势,看了也只好掩口而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