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人物系列——名僧篇

【風雲人物】 篤志譯經為弘法─玄奘(下)

文/宇生 圖/小玉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3日訊】
菩薩點化 高僧傳授

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爛陀寺,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住眾一萬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爲師。

住持戒賢論師,是全印度佛教領袖,尤其是唯識學的泰斗,深受國王尊重。唯因奇疾所苦,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您可儘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他非常高興,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後,決定回國弘通所得。

不慕榮華,一心弘法譯經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他於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史載以“道俗奔迎,傾都罷市”敘述當時的盛況。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引起唐太宗的重視。二月,唐太宗接見並二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均婉言辭謝。後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物產氣候、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後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

自貞觀十九(西元645年)年開始,玄奘主持譯經,至西元663年的十九年中,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

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西元664年二月,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夜裏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玄奘西遊。

玄奘取經心志堅定,不畏艱難,實乃體現修煉人放下生死的一生;是與名利情決裂的一生。他始終不悔,考驗,終能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輩學習與敬仰!@*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別號文山,吉州廬凌(江西省吉安縣)人,出生於南宋末年多難的朝代,因此文天祥的一生可說是坎坷多劫。
  • 王維是唐朝的詩人,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聞名。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富有正義感。
  • 吳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留名青史的忠臣。然而他並沒有達成父親的期望,在科舉場上屢不得志,考了多次竟連個舉人都沒考中,直到45歲才勉強考上了一個歲貢生。
  • 濟公,據說他本姓李,名修元,是宋朝時的天臺人,法號「道濟」,由於他經常裝瘋賣傻,並以癲狂渡化世人,因此有「濟癲」這樣的稱呼。不過,傳說中他可是佛法無邊,並常以神通濟困扶危,所以外號「濟公活佛」。濟公則是民眾對他的尊稱。“濟”字有扶危濟困的意思。
  • 相傳中國文字是倉頡創造出來的,他是古代伏羲時的史官。後人為了感念他的偉大貢獻,從南北朝起就將他和“至聖先師孔子”同時敬奉。

  •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而衰的命運般崎嶇多舛。而生在苦難中的他依然不減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偉大胸懷,令後世更為敬重,尊為「詩聖」。 
  •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國東方(今河北雄縣及任丘縣一帶)升起一顆璀璨的醫學巨星,他-就是中國古代史上醫術最高的名醫-扁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