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賞析

人物風貌——《巴達薩列‧卡斯提里奧尼畫像》

作者:丘實
font print 人氣: 247
【字號】    
   標籤: tags: , , ,

拉斐爾‧聖齊奧(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常簡稱拉丁文:Raphael,1483─1520年)出生於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他在八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十一歲時又成為孤兒,受監護人的照顧。年幼時是跟隨畫家父親學畫,對繪畫極有興趣。後來轉跟隨佩魯吉諾學習繪畫。他是一位畫家,也是建築師,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傳說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

拉斐爾繪畫的人物清雅,場景平和,即使是畫《聖喬治戰惡龍》,場面看起來也是明快的。他為梵蒂岡署名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古聖先賢,統合在一個諧和的畫面。他也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肖像畫,例如:《巴達薩列‧卡斯提里奧尼畫像》。

卡斯提里奧尼是拉斐爾的朋友,他是法國駐英國大使、人文主義者、歐洲暢銷書「廷臣論」作者、講究服裝的顏色配置和布料質地,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宮廷貴族的代表人物。畫中人看來矜持、莊嚴、友善、沉靜、有著與儀表相符的身分。

在褐金黃主色調中,加上稍許的銀灰與白;融合的顏色在光線的照射下閃耀著光彩。優美的輪廓線富含韻律;藍色的眼睛、敏銳的眼神直視觀者,顯得特別逼真。他的風貌、人物個性,透過拉斐爾圓熟的筆觸色彩、單純又生動地表現出來。

藝術必須真實再現自然,藝術家應該日臻完善技藝,以忠實表現神所造的萬物。拉斐爾所有的作品中都充分體現了這個原則。這幅卡斯提里奧尼肖像畫的造形、色彩在恬靜秩序中,很是傳神,是肖像畫的極佳範例。

真實再現自然的精神可由古希臘的兩位知名畫家的故事來理解:宙克西斯和帕拉修斯二人有一次以各自的精心傑作公開比賽。首先宙克西斯的畫因為描繪的水果栩栩如生,以致鳥兒竟然飛來想要啄食畫中的葡萄,在眾人的讚歎聲中,宙克西斯得意地向帕拉修斯說:「請快點將蓋在畫上的布幔揭開,讓大家看看你的作品吧!」當宙克西斯知道原來帕拉修斯畫上的布幔就是畫出來的時候,也為帕拉修斯的技藝折服。因為宙克西斯的畫只是欺騙了鳥兒的眼睛,而帕拉修斯的畫卻欺騙了人們的眼睛。這兩位古希臘大畫家的傳奇故事非常有名,經常被引用,並且也影響了文藝復興的創作原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知名藝術史家、書畫鑑定家傅申教授於16日辭世,為緬懷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將於4月26日至5月25日推出「傅申教授古書畫題跋紀念展」的繪畫篇,之後於5月31日至7月2日展出書法篇,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