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華美的洛可可建築:維斯朝聖教堂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位於橫跨德國城市烏茲堡(Würzburg)和菲森(Füssen)的熱門觀光路線「浪漫大道」(Romantic Road)上。白色教堂柔和圓潤的輪廓,諧和地融入鄉村地區,彰顯出寧靜的特色。(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巴伐利亞的維斯教堂(德語:Wieskirche)地處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山麓,位於橫跨德國城市烏茲堡(Würzburg)和菲森(Füssen)的熱門觀光路線「浪漫大道」(Romantic Road)上。18世紀以來一直是朝聖聖地,更是巴洛克晚期出現的洛可可建築風格傑作。教堂由齊默爾曼兄弟(brothers Zimmerman)多明尼庫斯(Dominikus)和約翰‧巴蒂斯特(Johann Baptist)設計與裝飾。

1738年,維斯教堂(Church of Wies)在一次目擊奇蹟事件後誕生。據說,當地一位農民的妻子看到基督木雕像的眼睛含著眼淚,隨後大量遊客湧入此地,修道院院長施泰因加登(Steingaden)於是委託多明尼庫斯‧齊默爾曼為這件「受難救世主」(Scourged Savior)設計一座華麗的聖殿。

教堂建築工程於1745至1754年間進行。在第一年興建時已有40英尺高,呈U字形平面,包括南邊院長的住所、北邊的朝聖教堂,以及東邊唱詩班及其塔樓與祭壇後方的聖器收藏室(sacristy)等處。

教堂身處有如田園詩般的鄉村環境,所以也常被稱作「草地上的教堂」(Church in the Meadow)。從一旁的小路上觀望教堂,外觀設計非常簡單。

照片左邊的塔樓是唱詩班和聖器收藏室所在。(Shutterstock)

教堂外觀儘管不特別引人注目,但室內洛可可風格的裝潢則有來自威索布倫納派(Wessobrunner School)的壁畫和灰泥粉飾,天花板上還有精緻的「錯視畫」(trompe-l’oeil )。

室內以橢圓造形設計,前廳為半圓形。還有兩兩相對稱的石柱以八支連接牆壁的承重墩柱支撐著上方精緻的簷口(cornice)和拱頂。天花板上裝飾著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設計的洛可可風圖樣和精美的天花板壁畫。

兩兩相對稱的石柱以八支連接牆壁承重的墩柱支撐著上方精緻的簷口(cornice)和拱頂。天花板上裝飾著洛可可風格圖樣與精美的天花板壁畫。(Shutterstock)

教堂的另一亮點是管風琴弧形閣樓,妝點著華麗的金色,周圍有白色鍍金石柱與灰泥粉飾等設計。管風琴上方是約翰‧巴蒂斯特‧齊默爾曼創作的天花板壁畫,描繪天使圍繞著永生之門,漂浮在藍天白雲裡。壁畫生動的色彩凸顯雕刻細節,為教堂帶來明亮、通透的感覺。

管風琴弧形閣樓以華麗的金色妝點,周圍有白色鍍金石柱與灰泥粉飾等裝飾造型。管風琴上方的天花板壁畫描繪天使漂浮在藍天白雲裡,圍繞著永生之門。(Shutterstock)

維斯教堂以壯觀的天花板藝術聞名。這幅天花板壁畫是一種引起視覺上的錯覺的「錯視畫」,法語的字面意思是「欺騙眼睛」。上方的天花板好像打開了一處色彩斑斕的天空,天使飛翔穿梭其中。壁畫描繪了復活的基督與永生之門。

天花板好像打開了一處色彩斑斕的天空,天使飛翔穿梭其中,描繪了復活的基督與永生之門。(Shutterstock)

還有一個亮點是兩層樓高的朝聖祭壇(pilgrimage altar),它位在主祭壇周圍的聖壇(chancel)區域裡,基督木雕即供奉在此。金色裝飾、精緻的灰泥造型,以及活潑的色彩,無不凸顯雕刻細節。豐富的圖樣和色彩也與光線相互作用,讓教堂在視覺上看起來更寬敞。

朝聖祭壇樓高兩層,位在主祭壇周圍的聖壇區裡,基督木雕供奉於此。金色裝飾、精緻的灰泥造型,以及活潑的色彩,都令雕刻細節更為突出。(Shutterstock)

教堂東側的祭壇上有一幅宗教聖像,周遭以灰泥石柱、鍍金和精緻雕塑裝飾。一旁還有挑高窗戶、白色圓柱,造型設計優雅,色彩柔和。維斯朝聖教堂的設計融合了所有藝術形式和技術,包括建築、繪畫、雕塑、灰泥粉飾與雕刻等。

原文:Rococo Perfection: The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紀安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