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小兒便祕

張芳瑗(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排便正常機轉來自直腸膨脹,導致內括約肌鬆弛,糞便才能進入肛管內產生便意,再藉由意志控制下,使外括約肌鬆弛而排出糞便。當結腸對水分再吸收增加,使大便變乾、變硬,或感覺或運動神經失調及大腸蠕動異常,都可能導致排便失常而造成便祕。

從嬰兒出生後第一天開始,解出來墨綠色大便稱之為胎便,之後顏色逐漸轉為綠黃(轉形便)。餵食慢慢增加後,大便顏色多為黃褐色。第一次的胎便通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當有胎便延遲排出時,需懷疑是否有先天性巨結腸症(Hirschsprung’s disease)或其他病理性因素存在。先天性巨結腸症是指結腸部分腸管,因其神經叢發育有先天缺陷,以至該部分腸管無法產生蠕動及推動作用,若影響的腸管長度長(長節型),會造成類似腸阻塞的症狀;影響的腸管範圍小(短節型),則可能以容易腹脹或小兒排便困難來表現。

另外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到排便次數及糞便軟硬度,如在食物方面,增加醣分、水分及纖維質攝取,可使排便次數增加,質地變軟;相反的,高脂高蛋白的飲食則易造成便祕;甚至有些藥物會影響到腸胃功能者,也會引起便祕。運動、生氣、情緒緊張時,大腸蠕動會增強而促使排便;反之,憂鬱、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不愛運動則會使大腸蠕動降低。

臨床上常見的症狀

一、與腸道內累積太多糞便有關:如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而生長發育不良,也容易造成腸內細菌過度生長,容易放臭屁、口臭或腸胃發炎。

二、排便困難造成的症狀:如害怕大便、疼痛,同時合併肛裂、痔瘡及血便產生;由於裂傷後更加重排便疼痛,小朋友反而更畏懼大便而忍著便意,造成惡性循環,越積越硬的大便更難解出。有時便祕久了,糞便在直腸已變成糞石,造成糞水從糞石旁往下滲而弄髒內褲,常被誤以為拉肚子而給予止瀉藥,反而更加重便祕問題。

三、脹大的結腸和直腸影響到其他系統:如泌尿道感染或遺尿,長期便祕的小孩若合併有泌尿道問題,經治療便祕後,臨床上症狀也會有很大的改善。

長期便祕的小朋友90%以上為功能性(機能性)問題,但仍有少數為器質性便祕,如腸道結構異常(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肛門狹窄、直腸角度異常);內分泌或代謝上之異常(甲狀腺機能低下、腎小管酸血症、低血鉀);神經肌肉疾患(如:脊柱裂、脊髓發育不良)等。所以長期便祕的小朋友,仍需至小兒科門診進一步診視,小心排除這些可能性,切忌在家長期濫用瀉藥或浣腸劑。
轉載自《榮總人月刊》◇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