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診療室

【水彩行家】水彩門診 (蔡秀雅)

謝明錩
font print 人氣: 71
【字號】    
   標籤: tags: , ,

全畫的明暗布局不漂亮,很明顯的左側偏重,右側太輕,而且全畫亮多暗少。按理說,瀑布應是主體,但許多太亮的區域對主體造成干擾,我們無法集中視覺在瀑布上。

其次,瀑布本身欠缺水氣,邊界太銳利了,而且硬是用暗色圍繞在瀑布四周以襯托它的亮,顯得太刻意。
針對這幅畫,我所做的改變是:

一. 以小筆輕洗瀑布邊緣,並加多一層中間層次以增加其立體感。稍微改變瀑布的深淺,使下層瀑布亮於上層。
二. 擴大原本刻意圍繞在瀑布右側的「暗」,使它變成一個較寬的面。
三. 左右兩側的樹加深,並擴大其面積。
四. 加深下方草坡及地面,並添加筆觸增加層次感。
五. 加深上層瀑布右側的雲,尤其是最右側。
經過這樣的修改後,整幅畫的韻律節奏做出來了,符合「強強弱強弱,弱弱強弱強」的自然狀態,瞇眼來看,最亮的瀑布在中央那層,最亮的雲也在中央那層,視覺集中在焦點,這幅畫達到了「統一中有變化」的要求,「美」就跑出來了。


修改後蔡秀雃作品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謝明錩先生認為畫水彩就像在寫日記,每天去尋找與生活歷程產生共振的景物,然後透過水彩把它重新呈現出來,是人生一大樂事。
  • 「60年代故鄉山腳就是我的百科全書和私人遊樂園,三合院、百年樟樹、百畝阡陌的秀麗景色,質樸的民風,那些鄉下人與土地緊密連接的感動,在在豐富滋養了我幼年的心靈」
  • 『意念帶動技巧,技巧形成風格』,從年輕時以文學青年身分投入水彩創作所揭櫫的『畫以載道』到今天,謝明錩的觀念幾乎整個變了。上次畫展他以『隱藏的韻律』為名,明顯的是在追求純藝術的節奏韻律之美,對主題內涵所暗示的意義已經不再重視了。
    換句話說,他不再說故事了,所有人生啟示都成了創作的枝節,被歸屬於『文學性』而不再成為他追求的重點。
  • 徹底的解決辦法是,下回構圖時,一定要找到一個令人心動的好主題,讓它占有全畫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面積,而且把主賓之間的差異性做出來。 縱觀這幅畫,垂直面的岩壁與水平面的石頭與流水是構成畫面的兩大區塊,垂直部份面積較大適合當主體,但沒什麼突出之處;水平面看來較有變化但面積又太小而且偏於下方。無論如何,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我決定留往水平面當作主體。
  • 插畫本身沒有侷限,只要能表現你的想像力,任憑你用各種形式,各種創作媒材,各種繪畫符號或語言都可以。水彩是極適合表達插畫一種創作媒材。水彩的性質乾淨、透明、輕快,既能雕刻細節,也能暢快淋漓的大塊渲染,不論是什麼類型的插畫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在此分享一篇由文學作品轉化成插畫的範例,文章內容來自知名文學家 吳鈞堯先生的作品「孤樓」,刊載於中國時報九十六年八月十四日的人間副刊。雖然個人在插畫及水彩上的造詣,相當的淺薄。不過也許對於想要了解插畫的朋友會有所幫助,以下是我插畫創作的逐步分解過程。
  • 三十年前大學生時期,當時省吃儉用的存錢,就為了購買進口水彩紙,在作畫前小心翼翼的裱紙,就怕畫壞了紙張,當時應用水膠帶雙面將紙張打濕來裱紙。 曾幾何時,台灣的畫家們現在幾乎都是不裱紙了,只是用紙膠帶固定紙張在畫板上,為的是可以在畫紙邊留下一道細白邊,比較好看而已;卻忽略了畫面平整的效果,絕大多數厚度不足的畫紙會在水分不均勻的情況下,因膨脹擴張不一而呈現波浪起伏狀,所以如果畫前不裱紙,我建議在畫後要拓紙,這樣才不致於看到一些畫家展出的作品因為凹凸不平在投射燈的光照下還會出現波浪狀投影的窘狀,畫的質感大打折扣,讓展出作品遜色不少。
  • 這幾位中生代的畫家共同的特點是對水彩的堅持和堅實的表現能力,不玩弄技巧、不譁眾取寵,讓水彩畫表現出完整的結構性、空間層次豐富、肌理結實、色彩豐富,讓水彩畫不再只是輕巧的隨興之作;此次展覽也同時探討了台灣的水彩畫在歷經百年的發展之後,處在二十一世紀更多元的藝術環境中如何繼續生存?
  • 李曉寧老師的畫作以豐富的層次見長,色彩厚實卻不失水彩的透明性與流動感,作品著重結構佈局與視覺美感。音樂科班出身的她,巧妙擷取音樂元素,將旋律與節奏的深刻體會融合於繪畫創作中,欣賞她的畫作很難不被隱藏在畫面裡的韻律節奏給吸引。
  • 誠如鄧國強老師說的:「他把不美的立體派變美了,題材多元的表現出靜物、人物、風景,讓觀賞者在體驗立體主義的面貌的同時也欣賞了印象主義對自然光影解讀的精神,這些他都做到了」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