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州教育廳督學羅漢中專訪

學無止境 教育專才游於藝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天成紐約報導)深耕教育界30多年,來自臺灣的紐約州教育廳督學羅漢中 (RhodaLowinger)女士,常在社區開辦講座,為新老移民家長詳解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資訊及建言,為華人社區所熟知。工作教學之餘,秉持終身學習的精神,羅漢中潛心研習繪畫20多年,師從名師,取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School of Visual Arts) 學士學位足夠的學分後 進而拿到威郡新羅謝爾學院 (College of New Rochelle) 藝術碩士學位,多次參展,至今獲獎無數,成功融入美國藝術界主流社群。

身為一位華裔移民,她是如何在美國生存並成功融入主流社會擔任要職?從事教育的她,又是如何走進藝術殿堂的呢?接受專訪的羅漢中督學,衣著樸實無華,眼睛炯炯有神,給人一個精幹又實在的印象。她從家庭背景開始娓娓道來,分享經歷故事,也啟發勉勵後進。

眷村生活 惜物重教育

羅漢中女士,在歷史大背景下,出生不久便跟著父母隨軍隊抵達臺灣,住入「眷村」,在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沒有親人的陌生土地上一切從零開始。父親因為身體不好,為了維持生計,母親不得不學起裁縫手藝,為鄉親鄰里縫做衣服掙一點錢,就是這點錢,維持了羅家一家六口的生活費和羅漢中四姐弟妹的教育費用。

生活在「眷村」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下,父母認為,孩子們只有讀書,才能有希望。「父母非常重視對我們的教育。母親曾對我們說:人生的財富不一定只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所有的財寶,所有外在的東西都可以在瞬間毀滅和消失。唯有『教育』才是身內之物,沒有任何人可以從你身上奪走。這句話成了我終身學習的理念。」

羅漢中深深記得,很多個的大年夜的深夜,母親都還趴在縫紉機上給顧客們趕製新衣服。母親過世後,在處理臺灣老家物品時,羅漢中的妹妹就說,什麼都能丟,祇有母親的縫紉機絕對不能丟。「因為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浸透著母親的血汗,和父母對我們無私無怨的付出與期盼。」羅漢中緩緩地說。

英語奇緣與五千美金之謎

美軍協防臺灣期間,羅父因為身體不好,提早退伍,在台南美軍基地找了一份零工,以幫忙母親養家糊口。因為工作上需要用到簡單的英語,羅父在工作之餘常常打開收音機收聽《空中英語教室》,還常帶回《Life》雜誌給在唸初中的羅漢中看,她因此和英語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很多單詞都不認識,就查字典,查完後解釋給父親聽,父親就很高興,不斷給我鼓勵。我對英文產生了興趣,中學還參加英文比賽,大學念的是外文系,畢業後在學校教授英文。」羅漢中大學畢業第2年,父親病故。

在嘉義縣教授了幾年英語之後,羅漢中發現自己的英文水平停留在一定階段,無法進步,教學時把知識往外端給學生,卻沒有進來的東西。於是她決定到臺北看看。「臺北一行,對我日後影響很大,也就是在臺北,我聽說了『托福考試』和留學的信息。我當即決定暫停嘉義的工作,準備考托福。我認為,一個人要上進的話,應該要到大都市闖闖,知道世界有多大,看到人才薈萃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原只是宇宙中小小的一個粒子。」

羅漢中當時就想,要到美國就要到最繁華的世界之都,紐約是首選,對比學費後,她報考了紐約州立大學。由於已有的英文基礎,羅漢中以優異的托福成績順利地被位於奧本尼的紐約州立大學錄取。

「母親知道後非常高興,不知從哪裡找來五千美金交給我,這五千塊錢的來源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我深知父母一生勤儉,從未向人借過錢。當時村裡人連什麼是托福幾乎都沒聽說過,更不要說母親把這麼一大筆錢花在一個女兒身上。但是母親知道,她為什麼這麼做,因為父母一生中最看重的就是『教育』。」

1980年,羅漢中帶著僅有的五千美金,踏上美國留學之路。

珍惜打工機會 累積經驗鍛鍊美語

來到美國後,羅漢中一心一意地學習,用錢也非常節約,除了生活費外,不該花的錢一分不花。「母親給我的五千塊錢,我一直用到了現在。」羅漢中笑著說:「物質方面,以前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做,到現在,我對穿著打扮都沒有太大興趣,很多衣服都是穿了十多年的舊衣服,名牌更是一竅不通。現在的小孩都不太理解,因為時代的背景差得太遠,但是我還是常常和孩子們講述以前的故事,讓他們珍惜現在所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來到美國後不久,羅漢中就找到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我非常感謝我的先生 Dr. Robert Lowinger,他當時是學校的博士生,他告訴我可以在學校裡打工的消息。我看廣告後,申請了在大學總務部的工作,做主管助理的助理。」羅漢中高興地說:「這是我來到美國後的第一份工作。由於工作認真負責,工資也漲得很快,大大地解決了我的生活問題。」

此外,羅漢中還把在總務部的工作當成一個很好學習英語口語的機會,和同事們吃力的用英語溝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的加以鍛鍊,遇到俚語、常用語等不懂的詞語,她就虛心求教。

談到工作,羅漢中一字一頓地說:「給我一份工作,我就要當成一份工作來做,『負責』是我做人處事的準則,這也是多年來我在不同崗位上都獲得高度認可的重要原因。」

奧本尼州立大學的正式工作 人生轉折點

正是因為羅漢中工作認真負責、做人虛心向上,在她研究所畢業後,學校總務部正式僱用了她。羅漢中的美國生活自此走入另一個階段。

在州立大學總務部工作期間,羅漢中常做些水餃、春卷等中國菜給美國同事吃,大家都很喜歡。主管助理隨後推薦羅漢中擔任奧本尼高中成人烹飪班的教師,教美國人做中國菜。羅漢中回憶,她寫出菜單,學生再去買菜,之後聚在一起做菜互相品嘗,這段經歷,是她在美國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也就是在這所學校,羅漢中結束烹飪班後,成了這所學校的第一位專業中文教師。

得知羅漢中(左二)要離開州立大學到州政府工作﹐同事們為羅漢中開了一個歡送派對。圖為羅漢中和部份同事在歡送會上。

1980年代﹐羅漢中在紐約州立大學讀研究所時﹐結識了來自各國的朋友﹐其中包括她的先生Robert Lowinger(左三)。她說﹐大家在一起就像是一個聯合國﹐很有趣。

羅漢中後來陸續拿到了紐約州教育廳頒發的中文教師、英語教師和ESL教師執照,加上早期她在臺灣的教學經驗,讓羅漢中在教學上如魚得水。

身為資深教育工作者,羅漢中說,教學看上去不難,但要教好卻是一門藝術,如何靈活教學、如何讓學生真正受益、如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都是一門學問,其中關鍵又在於如何啟發學生的興趣,因為有了興趣後,學生就會去自己鑽研。

任要職 紐約州教育廳雙語部門唯一華人

1984年,紐約州教育廳急需雙語部門人才,州政府公開招考公務人員。羅漢中報考後,經過雙語考核、面試、筆試和審查,以優異的成績成為當時整個紐約州教育廳唯一被錄取的中英雙語公務員,1989年5月正式任職,因為職缺在紐約市,舉家從首府奧本尼搬遷至紐約市。直到現在,羅漢中仍是紐約州教育廳雙語部門唯一的華人。

督學工作在學區的運行與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各學區提高教學質量、改進課程設置、推進學校改革、促進監督學區發展的關鍵人士。談到這個要職,羅漢中表示,因為教育廳在招考時要求就很高,必須要有與教育、教學相關的碩士,數年教學經驗、還要通過中英雙語考試。考上分配後,還要通過一段試用期,才能勝任督導這個職位。能考取這個職位,一方面是靠機遇,另一方面也是她多年來勤學不倦,對自已嚴格要求努力的成果,沒有辜負父母對她無私無悔的付出和期望。

澆灌20餘年 繪畫種子開花結果

在教育系統穩定任職多年後,羅漢中在90年代初,重拾兒時未完成的繪畫夢:開始綵繪人生。在大紐約地區羅漢中從長、短不期的繪畫班開始到1993年有系統地在視覺藝術學校(School of Visual Arts)正式入學學習繪畫,並修完相當於一個學士所需的學分。本著學而不怠的精神,又花了4年的時間,進攻研究所,終於在2008年拿到紐約威郡新羅謝爾學院(College of New Rochelle)的藝術碩士,在另一個專業領域耕耘出枝繁葉茂的園地。

原來,羅漢中7歲就喜歡上了畫畫,讓她真正產生對繪畫的興趣是在她12歲的那一年。

「那時,一齣《粱山伯與祝英臺》的電影大紅臺灣,達到萬人空巷的盛況。樂蒂飾演的祝英臺劇照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到家我就開始塗鴉,把印象中的祝英臺畫了出來,畫得頗像。父親看到後非常高興,就把這副畫掛在客廳牆上,鄰居親朋一進門,都會對此畫誇獎有加,讓父親很自豪,也讓我感到深受鼓勵。從那時起,在我心裡就埋上了學習繪畫的種子。多年後的1993年,我開始正式學習繪畫,埋藏已久的種子發芽了。」

羅漢中的繪畫作品。

羅漢中的繪畫作品。

在家庭、丈夫、孩子和工作之間,羅漢中本已沒有什麼空餘時間,但是她心中久遠的夢想不僅得到她丈夫的全力支持,還為她四處找尋名師。後來,羅漢中師從 Leonard Gervitz、Daniel Slapo、Richard Pionk、George Thompson、Bruce Waldman 和已故的 Deane Keller 等名家,學習人物肖像、油畫、粉彩、壓克力、版畫、木炭鉛筆畫等多種技法,還用藝術的眼光拍攝了很多攝影作品。由於勤奮和繪畫天賦,她深得老師真傳。

「繪畫中,我覺得正統的寫實人像最難畫,也最具挑戰性,所以我選擇專攻這個部分。因為從最難中,能學到的東西也最多,當然也代表著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人物肖像畫大師 Daniel Slapo 在給我指導時非常耐心,不藏私,一個小地方他會多次反覆強調,直到我完全改正過來,就像王羲之練字一樣,堅持不懈地反覆練習。有一天在一次人像畫的展覽會上,有人看到我的畫,說很像 Daniel Slapo 大師的作品,我知道我做到了,但我還會繼續努力,藝無止境。」

學習無捷徑:產生興趣、堅持、努力

如今,埋藏在羅漢中心裡的種子不僅發了芽,開了花,還結下了累累碩果。1993年開始,羅漢中陸續參加各類展覽和比賽,先後獲得法拉盛藝術聯盟(Flushing Art League) 會員展第一名、法拉盛藝術家2003年展覽粉彩畫第一名、花卉公園聯盟(Floral Park Art League) 室外展覽第一名、巴比倫藝術展 (Babylon Citizens Council on the Arts) 木炭畫組第一名、山水畫第一名、新羅謝爾藝術協會 (The New Rochelle Art Association) 阿道夫展覽會彩色蠟筆畫第一名、國家藝術聯盟(The National Art League) 會員展銀牌獎等多個知名藝術獎項。

幾年來,羅漢中加入多個藝術家協會,在取得美術老師執照後,羅漢中收了一批中、小學生,在繪畫藝術的天地裡,再繼續著她的教育人生。

2008年﹐羅漢中(前排左)獲得威郡新羅謝爾學院 (College of New Rochelle) 藝術碩士學位﹐圖為羅漢中和先生Robert Lowinger(前排右)﹑妹妹羅肇英(後排左二)﹑藝術家趙蘭芬(後排右一)﹑前中華民國駐紐約台北經文處夏立言處長夫人鄭麗園等在畢業典禮後合影留念。

羅漢中(右一)應邀參加著名書法家林瀅及夫人趙蘭芬(右二)的書法美術展。

羅漢中認為,畫畫是對生活的調劑,一種美感的表達,一種心靈上的安靜和快樂。通過參加比賽找到差距,才會有更多進步的空間。「在藝術領域裡的成功,除了家人的支持外,還要得益於父親當年的鼓勵,讓我受用一生。」

她鼓勵新移民和年輕一代的朋友要腳踏實地往前走,在學習方面要想成功,首先需要對所學的「產生興趣」,然後要「堅持」,同時還要「努力」。「從讀書到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如果你努力,花同樣或加倍的時間,你也可以有這樣的成就。自己認真學到的東西,將永遠是自己的財富。」羅漢中微笑著說。

羅漢中的攝影作品。

羅漢中的攝影作品。

==============
副篇:

守中華品行 融入美國主流

【大紀元記者陳天成紐約報導】督學工作任務重,手續繁多,羅漢中本著華人傳統的一股認真負責的勁兒去完成。「常常要到各個學區學校視察,向校長、老師甚至家長解釋聯邦、州和市等與教育相關的法規細則,確定學校符合這些教育法規,教師教學情況,教師是否有合格的教師執照,家長是否滿意等等。尤其是各個學區的年度報告遞交到教育廳後,更是繁忙。雖然我在美國住了32年,但骨子裡我仍是一個華人,還是一個傳統和保守的華人。正因為我本著華人特有的這種負責任的工作精神,使得我在工作上得心應手。」

2000年﹐假紐約聖約翰大學舉辦第八屆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及策劃協會國際會議﹐羅漢中(右二)時任該屆大會主席﹐在致詞﹑演講後﹐和現任皇后社區學院亞裔事務主任吳經端(右一)﹑輔導老師黃金利博士(左一)等與會者合影。

2000年﹐假紐約聖約翰大學舉辦第八屆北美華人教育研究及策劃協會國際會議﹐羅漢中(左一)與現任皇后社區學院亞裔事務主任吳經端(左二)等與會者合影。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羅漢中還利用週末開展義務講座和培訓,給予華人家長諸多協助。「因為我自己的移民背景,所以我能感受到新移民來到美國後,對教育體制的不了解而出現的困惑。」

羅漢中表示,身為華人,在美國傳播中華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她認為「身教」非常重要,是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途徑,而良好的品行則是華人融入主流社會所應具備的。

「什麼是弘揚中華文化?華人本身的表現就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方面。要讓西方人看到華人這個群體是一個優秀的群體,他們自然有興趣了解華人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如果西方人成天看到的都是華人坑蒙拐騙、投機取巧,那怎麼讓他們想去了解中國文化呢?那所謂的歧視不就產生了嗎?越被人看不起或越不被人了解,是不是就越應該加倍努力、自強起來呢?當然,美國是個法制健全的社會,華人要對自己的義務和權利有所了解,如果按規矩做事而遇到不公平待遇時,要據理力爭。」

在一次教育座談會後﹐羅漢中(前排右二)與幾位教育專家合影留念。

羅漢中語重心長地說:「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首先要安分守己,本本份份做好一個中國人,把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的精神表現出來,這就是華人的優勢,在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就會有朋友,受邀參加他們的派對多了,對主流文化的了解也就更深,相處之間求同存異,就會逐漸融入主流社會。」

(責任編輯:索妮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