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僧介紹:弘一大師

鄭重
font print 人氣: 3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願盡未來普代法界一切眾生備受大苦,
誓捨身命弘護南山四分律教永住神州。

這是民初高僧弘一大師自撰發願的長聯,後來被鐫刻在菲律賓福泉寺弘一大師紀念亭前的石柱上。從這副對聯,我們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弘一大師憫念眾生的無量悲懷,與其誓死弘護律學的堅固大願;再加上大師「高如山、深如海、明如月、細如毫髮」 的梵行,我們更能理解大師,為何被尊崇為「近代中國有數的高僧」與「絕無僅有的完人」。

弘一大師俗姓李,名文濤,字叔同;光緒六年(紀元一八八零年)九月廿日生於天津,民國卅一年(紀元一九四二年)九月四日,圓寂於福建溫陵養老院「晚睛室」。世壽六十三歲,僧臘廿四載。師(本文專指弘一大師,下同)俗家原籍浙江平湖,因先祖經營鹽業,遂移居天津。父李筱樓為清代進士,曾官吏部,為天津名銀行家。筱公晚年耽禪,樂善好施,設立義塾、備濟社,施食、施衣、施棺不遺餘力,人稱「李善人」 。師為筱公庶子,母王氏,十九歲生師時,筱公已六十八歲。據傳,師出生之際,有一喜鵲,口銜松枝,來降於室;及長,師隨身珍藏此一鬆枝,以為父母生養的紀念。

師幼年即見聰慧。五歲失怙(父親去世),見家人延請作佛事的僧人法相莊嚴,恭敬之情,油然而生;並於兒戲時,自行扮演和尚相。童蒙時代,師受母親和二兄文熙的影響最大;兄文熙督教甚嚴,日課《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壁》等。師自幼秉承「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為惜福」的家訓,直至終老時,無些微不愛惜衣食;圓寂時,師身上所穿的衲衣,總計有兩百廿四處補丁,真是一襲名副其實的「百衲衣 」!

師於十三歲開始臨摹名家碑帖,一生勤習書法,未曾中輟,故能自樹風格。十七歲時,跟隨天津名士學詞、學篆及刻石;翌年,與天津茶商俞家女成婚。光緒廿四年(紀元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失敗後,師奉母攜眷,南遷上海,加入「城南文社」,開始文學活動,時年十九歲。不久,其詩、詞、金石、書畫、戲劇,在上海藝壇,初露頭角。廿二歲時,師進入蔡元培所主持的「南洋公學」經濟科就讀,頗受新思想與革命情懷的衝擊。

師寓居上海期間(光緒廿四年至卅一年)多與名士交遊;文名遠播,不少紅粉知己,為之傾倒。眼見國事日非,師感時憂國的熱情,無從發揮,乃轉借歡場酬酢,以為排遣。一直到光緒卅一年(紀元一九零五年)四月,母親王氏深夜不停的咳聲,砰然入耳,師才猛然從聲色歡場中警醒。雖然火速延請名醫,為母診治,奈何病勢沉重,終究還是回天乏術!慈母病逝後,師閉門守靈四十九天,並改名李哀。待辦妥母親喪事後,師乃懷喪母之愴,東渡日本,入東京上野美術專門學校;除專攻西畫,還兼習西洋音樂與戲劇。此時,師由一介風流倜儻的名士,搖身變成一位認真習藝的留學生。光緒卅二年(紀元一九零六年)冬,由師籌組的「春柳劇社」,在日本東京,為中國兩淮水災義演《茶花女》、《黑奴籲天錄》,以門票收入賑災;劇中,師反串女角,演出極為轟動,為中國人演話劇的開端。

宣統二年(紀元一九一零年)六月,師卅一歲,自日本學成返國,任教於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兩年後(民國元年),轉赴上海,任教於上海城東女學。不久,先出任《太平洋報》的藝術編輯,繼而受聘於浙江兩級師範學院(後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院 」),因此與夏丐尊共事,日後得成為忘年之交。這時的李叔同「少年名士氣息,懺除將盡,想在教育上,做些實際工夫」;夏丐尊先生,復有如下的追憶:「他教的是圖畫、音樂二科,這兩種科目,在他未來校以前,是學生所忽視的。自他任教以後,就忽然被重視起來,幾乎把全校學生的注意力,都牽引過去了。課餘但聞琴聲歌聲,假日常見學生出外寫生。這原因,一半當然是他對於這二科實力充足,一半也由於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師生以及工役,沒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誠敬中發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學他。」

當年李叔同先生的得意門生、後來成為中國漫畫之父的豐子愷,亦曾具體描繪李先生之所以能「善化群」的原由:「因為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制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他從來不罵人,從來不責備人,態度謙恭,同出家後完全一樣;然而個個學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學習他,真心地崇拜他。…就人格講,他的當教師,不為名利,為當教師而當教師,用全副精力去當教師。就學問講,他博學多能,…又是書法金石的專家,中國話劇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圖畫、音樂,他是拿許多別的學問為背景,而教他的圖畫、音樂。」師以德服人的風範,在未出家前,即深深烙印在許多學生的心版上!

民國五年(紀元一九一六年),師卅七歲,利用陽曆年假,到杭州大慈山虎跑寺,試行斷食廿一天,身心俱感靈化,改名李嬰,蓋取老子的「能嬰兒乎」之意。師於次年正月,皈依虎跑寺了悟法師,為在家弟子。返校後,開始茹素、供佛像、讀佛經。民國七年(紀元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三日( 大勢至菩薩生日),師披剃於虎跑寺,依止了悟和尚為剃度師;九月至靈隱寺受戒。至此,師旋由一「恂恂儒雅的布衣君子」,蛻變為「律己至嚴、治學至勤、操行至苦」的苦行僧,揭開充滿聖潔靈光的下半生。

師受戒時,舊友馬一浮居士,贈以《靈峰毗尼事義集要》與《寶華傳戒正范》;披閱後,師悲欣交加,因而發心學戒,並進一步成為中興南山律學的一代宗師。師於《律學要略》開示中,說道:「南山德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以是之故,師專研南山律,並根據《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和《四分律隨機羯磨疏》等三大部,於民國十三年(紀元一九二四年)八月,完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為研究律學必讀的經典作品。

師於出家第二年(民國八年)冬,在玉泉寺與程中和居士,共燃臂香,依天親菩薩《發菩提心經論願誓品》,發十大願。現謹將此十大正願,恭錄於後,以彰明師「願力周沙界」的無限悲懷:

一、願我先世及今身所種善根,以此善根施與一切無邊眾生,悉共回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唸唸增長,世世所生常繫在心,終不忘失,為陀羅尼之所守護。

二、願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於一切處常得供養一切諸佛,永必不生無佛國土。

三、願我得生諸佛國土已,常得親近隨侍左右,如影隨形,無剎那頃遠離諸佛。

四、願我得親近佛已,隨我所應,為我說法,即得成就菩薩五通。

五、願我成就菩薩五通已,即能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了第一義諦如真實性,得正法智。

六、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七、願我能開解諸眾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

八、願我於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隨轉清淨法輪。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

九、願我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已,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

十、願我能負荷正法已,雖行正法,心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

以上「是名發心菩薩十大正願。此十大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恆沙諸願。若眾生盡,我願乃盡;而眾生實不可盡,我此大願亦無有盡。」

師出家後,法名演音,字弘一。「狷介如白鶴,和煦如春風,芒鞋破衲,獨往獨來,千山雲水,行無定蹤,二十年來,足跡踏遍了南中國苦難的大地,過的是最清貧的生活,作的是最根本的努力,與過去多采多姿的藝術家風範、轟轟烈烈的革命者歲月,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照。」民國卅一年(紀元一九四二年),師圓寂於泉州,遺墨―― 「悲欣交集」四字。荼毗時,多色火焰上升,百日內,共揀獲各色舍利子一千八百餘顆;靈骨塔分建於杭州虎跑寺及泉州彌陀巖。

最後,謹錄大師自述軼事一則,藉窺其「謙恭自牧、超群不俗」的性格,並願見聞者,同發見賢思齊之心。

師晚年在閩南弘法時,曾根據古詩「一事無成人漸老」,與清初詩人吳偉業絕命詞「 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兩句皆以「一」開頭的詩,為自己取名為「二一老人」,以時時自我反省惕勵。師曾自述:「我的性情是很特別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業失敗。因為事情失敗、不完滿,這才使我常發大慚愧!能夠曉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過遷善!」師以為,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圓滿了,那麼這個人就容易心滿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長貢高我慢的心理,生出種種的過失,所以還是不去希望圓滿好!「不論甚麼事,總希望它失敗,失敗才會發大慚愧!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在這人人汲汲於功成名就、自我過度膨脹的時代,二一老人「失敗才會發大慚愧」的修學心語,是值得我們玩味再三的!

凡有心者,能不以此自勉嗎?

(文據《高僧行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師幼具夙慧,聰慧不群,「非雅正之書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他八歲時,父親陳惠坐於幾側口授《孝經》;當父親講到「曾子避席」時,大師突然整襟而起,恭敬地侍立於席側。
  • 梁武帝時(紀元五O二至五四九年)達摩東來,中國始有傳佛心印的禪宗上乘禪法。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惠能(唐太宗貞觀十二年至睿宗太極元年,紀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均一脈單傳,爾後因各家接引弟子之手法有異,遂衍生出五家七宗之流派。
  • 布袋和尚具備多種「特異功能」,不只能準確預知天氣晴雨乾濕的變化,更曾隻身躺臥在雪堆中,卻不見片雪沾其身,見者無不嘖嘖稱奇!
  • 明本禪師雖身為臨濟宗門下高足,然亦傳承宋代以來南方佛教的思潮,以禪僧而兼修淨土,並大力弘揚念佛法門。師主張「禪是淨土之禪,淨是禪之淨土」。
  • 憨山大師,俗姓蔡,安徽全椒人;父名蔡彥高,母姓洪氏。洪氏平素虔奉觀音大士,先於夢中見大士攜一童子入門,洪氏「接而抱之,遂有娠」,爾後產下的男嬰,即未來肉身成道的憨山大師。
  • 紫柏大師誕生前一年,母親曾於夢中得一異人授蒂葉的大仙桃一顆;夢醒後,父母俱聞桃香滿室,母氏更因而懷孕。
  • 這首《警世偈》的作者,便是被尊為「永明再來」、也是中國淨土宗第十一祖的省庵法師。他婆心懇切化導世人「 回頭是岸,一心念佛」的悲懷,隱然可見!
  • 師強調:「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師懇切心語,與聞者莫不霍然猛省,思步後塵。
  • 八指頭陀天性純篤,為十足性情中人,無論對人、對物、對山、對水,率皆出自真心,發乎至情。
  • 金山活佛一向不喜人家探詢他的出身、家世,他認為:「這些都是世俗淺見,佛法中是不計這些的;不問年老年少,但問有道無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