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如何面對過去決定走向何種未來

人氣 366

【大紀元2015年12月28日訊】在10月和11月有習陣營背景的大陸財新網博客欄目分別發表了否定文革的胡錦濤智囊俞可平的長文《鄧小平與中國的進步》和題為《為甚麼需要真相委員會?》一文,以及曾任山西省長、現任中山大學教授于幼軍舉辦首個「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系列講座後,12月25日,財新網再度刊登了米琴撰寫的題為《<群魔>中的施魔者和著魔者》的文章,而該作者此前曾寫過《偽君子》等與現實非常貼近的文學名著的分析文章,篇篇可以說是在隱喻當下。

《群魔》是俄羅斯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米琴在文章中通過對《群魔》中的施魔者貴族青年斯塔羅夫金和著魔者大學生沙托夫、工程師基裡洛夫以及「革命青年」彼得的描述,將施魔者的放蕩、墮落,著魔者的恐怖、可怕一一點出,而其目的正是為了與文革加以對照。如文章在提到彼得認為革命造反的最終目的是奪取最高權力後,米琴筆鋒一轉,稱這讓人想起「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打倒一切、懷疑一切」,「把舊世界打得落花流水」,以及「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等等「文革」中盛行的口號。隨後作者還表示,小說描寫的偏激青年、社會亂象和道德淪喪都讓親歷過「文革」的人有似曾相識感。

顯然,如果說俞可平、于幼軍是在直接否定和「反思」文革,那麼歸在「名著的啟示」欄目下的米琴的文章則是在間接指出文革的恐怖和荒謬,而三者共同的目的應該都是避免文革死灰復燃。這樣的遙相呼應無疑也不是巧合,尤其是在「真相委員會」的說法提出並稱「在當下中國,諸多歷史議題仍未解禁,而隨著一代人的逐漸老去,對建國後屢次政治運動中暴行的反思、懺悔、平反之聲卻已日漸強烈。真相委員會的概念,也被一些學者、媒體提及,悄然進入公眾視野」後,這除了是在為現高層未來還原歷史真相做鋪墊外,更是在引出的一個意義重大、引人思索的話題:我們該如何面對過去。

是的,如果沒有一個說法,過去的永遠不會過去。面對中共建政後的包括髮動大躍進、文革、屠殺學生、迫害法輪功在內的暴行,不進行反思、懺悔、昭雪、道歉、追責,過去的不僅不會過去,而且還會影響國家未來的走向。因為反思、追責的核心和要義,是在直面歷史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和解與穩定,以贏得更廣泛的民心。

2010年6月15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在下議院公佈了「塞維爾調查報告」。這份耗時12年、花費了近兩億英鎊的5千頁報告,還原了1972年1月30日發生在北愛爾蘭德瑞市英國士兵開槍打死13名示威者的真相,那一天被稱為「血色星期日」,成為了北愛爾蘭人內心永遠的傷痛。根據報告,雖然開槍的士兵自稱受到示威者手中武器的威脅,但報告顯示那些中彈者手中並沒有任何武器,而且士兵開槍前也沒有給出任何的警告,而是直接開火。雖然開槍並非來自上面的指使,但卡梅倫表示「政府最終要為其部隊的行為負責,我代表政府、代表國家向受害者家庭表達深切的歉意」。

聚集在議會廣場上收聽卡梅倫演講的英國民眾為政府的深刻反思而歡呼,受害者家屬為自己的親屬終於被徹底洗清了污名而歡呼,學者們為能夠重新確認政府行為邊界、重申正義和對生命重新表達敬意而歡呼,而這樣的歡呼背後是政府贏得的民心。

曾經有哲學家說過這樣的話:「那些拒絕從歷史中學習的人注定要重複它的悲劇。」因此,一個國家走向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如何面對不堪的過去,因為還原、公佈真相,才能避免歷史重蹈覆轍。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彭濤:俞可平重談民主:『群眾運動』的另類表述?
俞可平出頭 胡錦濤替習近平教訓官員
胡錦濤智囊早放風 國安會橫跨黨政軍
胡錦濤智囊談「治理」 曾爆出三中全會「大動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