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化解通縮?哈佛教授擔心反效果

人氣 38

【大紀元2015年03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受到需求不振和油價大跌影響,美國過去12月的物價下跌0.1%,英國僅微增0.3%,歐元區則下滑0.6%,先進國家通縮陰霾籠罩。為了刺激增長和化解通縮威脅,瑞士、瑞典和丹麥等歐洲國家已降息到負利率水平。許多專家擔心,負利率恐將產生經濟的反效果。

負利率恐得反效果

摩根大通估計,今年1月已開發國家發行的3.6萬億美元公債為負利率,總值約佔全球債券指數的16%。

高盛經濟學家葛沙雷莉(Francesco Garzarelli)表示,負利率可能反噬,它至少會讓一些民眾變得更窮和更沒安全感,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不能提振消費和舉債,反而導致預防性儲蓄的增加和經濟復甦趨緩。

葛沙雷莉指稱,負利率會引發新的問題,會讓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很難保障孳息。一旦負利率衝擊銀行的獲利,也將會降低銀行放貸意願,從而阻礙經濟復甦。此外,它也會助長科技股和高股息類股等股價泡沫形成的風險。

法國興業銀行的經濟學家馬庫森(Michala Marcussen)說,傳統經濟學理論表明低利率將鼓勵家計部門舉債更多,用於目前和未來的消費,但實際上由於家庭債務水平已高,他們可能選擇儲蓄更多來彌補低殖利率所帶來的損失,這在銀髮族中尤為明顯。他擔心,殖利率可能進一步下跌,負利率的程度也可能惡化,但這卻不能確保經濟的復甦。

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名譽主席費爾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近日在辛迪加項目(Project Syndicate)網站上稱:通縮的可怕之處在於解藥的副作用甚於疾病本身。

央行擔心通縮的三個理由

費氏認為全球主要央行最近都太著迷於將該國的通脹提高到2%的目標,他們持續維持低利率,歐洲和日本更擴大央行購買公債的規模,希望藉此提振需求和通脹,認為消費低迷所引起的低通脹可能讓經濟陷入長期通縮,讓物價年年下跌。

他說,物價下跌首先將導致家庭和企業的實質債務增加,讓他們更貧窮,更不願花錢消費。此外,通縮意味著實質利率提高,從而降低企業投資和住房興建的意願。

理論上,需求不振加上實質債務增加和更高的實質利率,將導致物價進一步下跌,而實質利率的提升也將進一步把經濟推入物價下跌和需求下滑的向下渦旋。

日本便是通縮經濟的典型,日本通脹從1980年的近8%降低到1999年的接近於零,之後到2012年徘徊於零至-1.7%之間。在這期間,日本的實質人均GDP微增約1%。既然通縮之下還有增長,為何所有的央行都那麼擔心低通脹呢?

費氏認為可能理由之一是他們擔心未能達成所設定的2%通脹目標,然後必須逐年調降,讓央行威信喪失。另一個可能理由是全球央行真的更擔心實質增長和就業情況,他們希望透過低通脹的藉口來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第三個解釋是央行希望維持低利率,以便降低政府的舉債成本。

但不管央行長期壓低利率的真正理由為何,所造成的影響卻是金融資產的大幅扭曲,從而在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過程中嚴重衝擊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李玉

相關新聞
瑞士央行意外推出負利率 防避險資金流入
低油價負效應 德國通縮丹麥負利率
歐元區1月通縮至紀錄低點 失業率創新低
末日博士魯比尼:全球QE難逃失敗命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