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歸來(4)

方斌:漢服款式

人氣 437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17日訊】

一、漢服細節:衽、裾、袂、領、緣

衽——指衣襟,漢民族傳統服飾衣襟為右衽,也有對襟衣。
裾——衣服的前襟,通常有直裾、曲裾之分。
袂——衣袖,有寬、窄之別,成語「連袂成蔭」,即是對寬衣大袖的描繪。
領——衣服圍繞脖子的部分,有交領、圓領、U字領等型。
緣——衣領、衣襟、衣擺處的鑲邊。

二、漢服款式

傳統服飾有兩大類別:上衣下裳和深衣。

上衣下裳是我國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式,其特點是上、下衣裝分離 。《世本》中記載:「伯余制衣裳」;《說文解字》中對裳的解釋為「下裙也」,意為保護下體。上衣品類有短襦、襖、褂、衫、半臂等;下裳有八幅裙、十二幅裙、馬面裙、百褶裙等。

深衣,上、下連屬的服飾。所謂「深」,是將身體深藏不露的意思。深衣是中國禮制服飾的典型代表。上衣和下裳連屬在一起,男女皆可穿,份曲裾和直裾兩種。深衣的製作室將上衣下裳分裁後再相連,下裳共用六幅,每幅又一分為二,象徵每年十二個月。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歸納出深意的特點為:交領,大襟右衽,小口大袖,領和袖口通常為寬緣,長度大致到足踝間,故稱謂「長毋被土」。「衣作繡,錦作緣「,腰間束絲織物大帶,流行佩玉,面料紋樣常有濃郁的楚文化的風格。西漢時流行的曲裾深衣為「續衽鉤邊」,在左衽旁向後續出角形布幅,形成曲裾式樣,繞向身後。《禮記·深衣篇》有:「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可見,深衣法度完善而又用料儉省,因而也作為庶人的吉服而被廣泛使用。

無論深衣還是上衣下裳,根據穿著者性別的不同,有男裝、女裝之分;根據穿著者的社會等級,又分為官服、民服,良賤有別;根據服裝的功能,又分為禮服和常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服飾,如僧道服飾、軍服戎裝等。

按服裝本身的類別來劃分:

1、體衣
冕服

冕服是帝王、臣僚參加祭天地、宗廟、冊立登基等重大典禮是所穿的最正式的禮服,也因此後人用「冠冕堂皇」這個成語來形容人的儀容。

周制冕服由冕服、玄衣和纁裳組成,纁裳週邊蔽膝、腰系白羅大帶。玄衣,即用黑色材料製成的衣服;纁裳指用紅色才來哦製成的圍裳,通常上衣紋樣用織法制作,下裳紋樣用繡法制作,最多為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服飾等級標誌,依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個章紋都有特定含義,隱喻著帝王貴族的節操品行。日月星辰,寓意照臨;山,寓意穩重;龍,寓意應變;華蟲(稚鳥),寓意文麗;宗彝,寓意忠孝;藻,寓意潔淨;繡火,寓意光明;粉米(白米),寓意滋養;黼,寓意決斷;黻,寓意明辨。

曲裾:

也稱繞襟衣。源於內衣制度的不完善,多重繞襟以顯莊重。

直裾:

裾邊在身側。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袍的長度通常到膝蓋以下,男女均可以穿著。領、袖、裾、襟等處需要綴以緣邊,分交領和圓領兩種。無裡子的稱為單袍,有裡子的稱為夾袍。《釋名·釋衣服》中有:「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

秦漢時期將袍定為正式場合的禮服,並以穿袍為時尚,袍服均製作考究,裝飾精美。這時的袍款式特點為交領、右衽,下擺常打出一排細密的褶襇,有些還裁製成月牙彎曲狀。穿袍時,裡面要貼身穿著禪衣,並且禪衣衣領需要更加服帖於頸部,以露出禪衣衣領為美。

唐代時,袍服多為圓領,衣袖變窄,衣長變短,長至小腿中部。宋代時,黃袍成為黃帝專用服飾,代表著黃帝為九五之尊。文武百官的袍款式相同,依靠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階大小:三品以上為紫色,四品、五品為朱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明代官吏袍服,一品至四品袍色用緋,五品至七品用青,八品、九品用綠。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童星徐嬌美國穿漢服彈古琴 傳播中華文化
漢服融合寧靜與激動 這才是真正性感
神賜華彩 服德彰顯--詠漢服神韻
18日麗琦東西服裝秀 漢服壓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