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國智慧系列(1)

唐太宗苦心求諫言 君臣共創貞觀治世

作者:柳笛

說起虛心納諫的帝王,人們一定會想到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由於他的仁德和賢明,身邊聚集了許多忠心耿耿、直言不諱的臣子。但是天子高高在上,不怒自威,太宗為了聽到臣子的逆耳忠言,付出了許多努力呢!

史料記載,太宗原本就是威武嚴肅的皇帝,有些臣子面對他,會緊張得不知所措,言行舉止也表現得很不自然。大臣怕皇帝,談論政事前還要斟酌會不會因言獲罪,時常想著自保,怎麼還有精力思索政務、提出懇切的諫言呢?

太宗了解到這個情況後,立刻做出改變。每當有人上奏,他總是和顏悅色的。這樣一來,臣子們不再誠惶誠恐,能夠從國家、百姓的利益出發,侃侃而談,甚至為了堅持正義的言論犯顏諫諍。太宗也就能時時聽到各種聲音,了解自己在治理國家方面的得失。

在即位之初,太宗就對公卿大臣諄諄告誡:「人要看清自己,必須借助明鏡;而一國之君想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忠臣。」如果皇帝自以為賢明,大臣又不去糾正他的過錯,國家就離危亡覆滅不遠了。所以太宗一再強調:「如果你們看到有任何不利於百姓的事情,一定要直言進諫啊!」

王雙寬繪《百位英雄榜》唐太宗李世民。(王雙寬提供)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是太宗的一句名言。他也常常和大臣們分享前朝君主的故事,闡述盡忠上諫的重要。他認為,隋煬帝性情暴虐,又自以為是,臣子害怕得罪他,都閉口不言,隋煬帝也就聽不到規勸的言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終,隋朝因為煬帝的暴政很快滅亡,那些不敢伸張正義的大臣也身敗名裂。

如果一段時間聽不到大家議論朝政,太宗就會憂慮而向大臣詢問。著名的諫臣魏徵認為,太宗誠心求諫,大臣們應該有很多話說。但是他們都有各自的顧慮:膽小怕事的人,即使心存忠義也不敢說話;被疏遠的人,擔心不被信任;貪戀權位的人,害怕影響個人利益。

太宗則感嘆做忠臣的難處,「勸諫的大臣,動輒就害怕遭到殺身之禍,這和冒著受酷刑、挨刀劍的危險生活有什麼兩樣?」他還說,一個人能做到竭盡忠誠,實在太難了。難怪上古的聖王夏禹聽到良好的意見,要鄭重拜謝,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啊!為此太宗許諾,他將敞開胸懷,接受任何言論,並且不因個人喜怒,影響自己對朝政、大臣的判斷。

當上疏言事的臣子越來越多,太宗耳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那麼,他會怎樣判斷是非、善惡,作出正確的決策呢?太宗對大臣裴寂坦言,他把大臣們呈交的奏摺都貼在臥室的牆上,進出房間都會去看一看、想一想。他認真研究大臣的想法,把握政事的方向,經常忙到三更半夜才肯入睡。

就是這樣孜孜不倦的勤政精神,讓太宗對國家大事保持著全面、深刻的認識。他的精神又鼓舞著大臣繼續進諫,大唐就是在明君賢臣的良性互動中逐漸走向盛世。@*#(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