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進諫的王珪和善於納諫的唐太宗

作者: 李直
font print 人氣: 635
【字號】    
   標籤: tags: ,

王珪是唐朝的賢臣。他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屬下,太子李建成被誅後,唐太宗時,被召為諫議大夫。

唐太宗閒暇時,與王珪在宴會上閒談,當時有個美麗的女子在一側侍立,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勢敗後被籍沒入宮。

唐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暴虐無道,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收為妾,怎能不滅亡呢?」

王珪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廬江王殺人奪妻對不對呢?」

唐太宗說:「殺了人還奪了他的妻子,還問朕對不對,是甚麼意思?」

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了虢國,問當地的老人:『虢國為甚麼滅亡?』老人回答:『因為虢君喜歡善良、討厭邪惡。』齊桓公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他是個賢君,何至於亡國呢?』老人說:『不是這樣。虢國國君喜歡善良卻不任用,討厭邪惡卻不清除,所以亡國。』現在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姬妾卻留在您的身邊,我暗想陛下實質上認為廬江王的做法是對的。明知他不對,這就是虢國老人所說的『知道是邪惡卻不消除』。」唐太宗聽完,讚美王珪說的話。

有一次,王珪和溫彥博一起向唐太宗進諫,使唐太宗生氣了。溫彥博懼怕了,謝罪。王珪不謝罪,說:「我原來侍奉前太子(李建成),論罪當死。陛下憐憫、饒恕我的性命,安排我在諫議大夫的重要職位上,讓我盡忠效力,直言進諫。現在卻懷疑我有私心。這是陛下虧待我,不是我辜負陛下。」唐太宗默默無言,感到慚愧。第二天,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古時,周武王不聽伯夷、叔齊的勸阻;周宣王是賢君,尤且殺了無罪的大臣杜伯。自古以來,帝王納諫,固然困難。朕日夜努力學習前代聖明的國君,昨天責備王珪等人,朕很痛悔。你們不要因此不直言進諫。」

王珪年少時喪父,家貧,有人接濟他,他接受了。等到他顯貴後,厚厚的報答恩人,即使恩人本人已去世了,必定報答、贍養恩人的家屬。他侍奉、敬重守寡的嫂子,家裡的事情徵求嫂子的意見才實行。他教育撫養已成孤兒的侄子,就像對待他自己的兒子。家境貧寒的同族親戚,他都給予接濟,他自己卻生活節儉。

在中華古代,大臣向皇帝提意見,是很正常的事。皇帝虛心接受意見,歡迎大臣提意見。而在中共社會,向政府提意見的人卻遭到打擊報復,甚至被關入牢獄,言論自由沒有保障,離古代的道德標準何其遠啊。

(《新唐書列傳‧卷二十三》《舊唐書列傳‧卷二十》)@*#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的時候,大禹繼承了舜的王位,成了天下的君主。但他從不貪求奢華的生活。他用不加彫琢的木頭,作房屋的架子;用樸實無華的房屋,作宮殿。他吃的是粗糙的米飯,喝的是野菜清湯。他用粗麻布織成衣服,用鹿皮來抵禦寒冷。
  • 叔孫通明明說的是一派胡言,卻得到秦二世的寵信,官封博士,成為炙手可熱的紅人。
  • 周厲王這麼一做,人民都不敢隨便亂說話了。兩個熟人如果在路上碰面,只能互相遞個眼色,擦肩而過,誰也不敢跟對方聊個天、說個話。
  • 原來陳後主與張貴妃、孔貴嬪三個人,是綑在一起被拉上來的。陳後主就是到死,也還要擁著女人!
  • 朱元璋坐像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風雲人物。他是平民出身,家中赤貧如洗,從小就到地主家放牛。為生活所迫,又曾投皇覺寺中,當了一段時間的和尚,嚐盡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艱苦創業,最終滅掉了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 清代的清聖祖,名叫「愛新覺羅.玄燁」,又稱「康熙皇帝」,是一位賢德之君,被譽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萬世,卻十分謙虛,對歷朝歷代的帝王、文臣、武將能看其優點,以史為鑒,與中共黨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看歷史人物截然不同。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