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悼于宗先院士

人氣 356

【大紀元2019年10月10日訊】九月十八日中午,獲知于宗先院士已於八月三日過世的消息,腦中立即浮現出于老師宏亮的山東腔話語和爽朗的笑聲。享年九十歲的于老師,近幾年一直受病魔折磨。

五年前,在免疫力降低、右手麻木、行動不便,不得不放棄經濟研究和專書寫作時,還重拾青年時期的嗜好—寫新詩。利用左手抒發他對現實社會的感嘆,並於二0一四年三月結集成書,用「法天」筆名,以「感時花濺淚」為書名出版。

「感時花濺淚」是唐朝詩聖杜甫《春望》的詩句,而《春望》是杜甫親眼目睹安史叛軍攻陷京城長安後亂象,觸景傷情,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三月,寫下的憂時傷亂的名篇。于先生藉用該詩句作書名,顯見其對五年前的時局和台灣社會的憂急。

他在〈自序〉中寫道:「像我這樣年紀的人,無法忘記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光。那時。雖有海峽風雲,然族群和諧、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對於一位青年人而言,只要肯努力,必有收獲,然自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的衝擊,競爭之激烈,唯適者才能生存。面對世局的劇烈變化,台灣社會為之丕變,許多家庭解體,少子化現象嚴重。同時官商勾結日趨嚴重,不少民代任所欲為,而貧富差距日趨懸殊。一般人都有個期待,希望國泰民安的社會早日到來。」於是借杜甫《春望》的詩句作為書名,表達該書中所有新詩的意涵。

于老師是非常入世的經濟學者,他在一九三0年於山東平度出生,一九四九年高三時,隨部隊隻身到台灣,為了生活進入部隊。一九五二年考進台大經濟系,一九五六畢業後考入郵局,次年考上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兩年後獲碩士學位,旋即赴美留學半工半讀。一九六六年獲印地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隨即回國受聘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及兼任台大經濟系教職,參與經濟所草創時期之延攬及培育人才,並於一九七六—一九八二擔任第二任所長。同時也參與台大經濟系碩士課程修訂與博士班策劃,一九八0年受命籌設中華經濟研究院。

在主政中研院經濟所及中經院十餘年間,于先生延攬培訓基礎研究及政策研究人才,確立嚴謹、獨立、客觀之研究立場。使中研院經濟所成為國內經濟學界基礎研究之重鎮,而中經院成為經濟政策形成之主要建言智庫。

四十餘年來,于院士除致力於學術研究與作育英才外,亦兼任經建、財經、主計、研考、教育、能源、環保等部門委員或顧問職務,對政策形成有所建言,都充分表現知識分子不阿諛、不矯情之耿介批判精神。一九八八年因多年來對經濟學界與政府政策之傑出貢獻,獲選為中研院院士。

于院士在中經院主政時期,鼓勵研究人員在報章雜誌發表時論,而且默默地幫忙抵擋政治性干預,讓同仁秉於專業勇敢真誠地臧否時事,並批判政府政策。一九九六年退休之後,于先生也加入寫通俗經濟文章的行列,對台灣社會的諸種問題提出前瞻性觀察和建言,還結集成好幾本書,同時有計畫地將台灣經濟各種問題,有序地寫成專書出版。

在中經院當顧問期間,不分晴雨,不分晝夜,都可見到于老師在研究室埋首研讀或寫作,即便在跌倒後身體受創,右手麻木、行動不便,他也始終保持一貫的工作方式,嘗試用左手寫新詩論時事,直到無法站立,不能行動只能臥床,才不得不放棄寫作。不過,于老師腦中、心中還是對台灣的前景關心不已,直至闔眼與世長辭的那一刻。

走筆至此,我的腦中浮現出唐朝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永別了,于老師!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唐詩欣賞】春望
杜甫詩歌中的仁愛(下)
學測高分群變少 滿級分減兩成四 74級可拚台大醫
工資上漲受阻 「安倍經濟學」遭遇瓶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