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聖經

作者:高行健
他兒時的禮物中有支派克金筆,是他父親在銀行裡的一位同事送給他的。他當時拿了這位方伯伯的筆玩得不肯撒手,大人們認為這是有出息的徵兆,說這孩子沒準將來會是個作家。(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共產主義烏托邦的陰影猶在,二十世紀這意識形態的迷霧也還未消散——

「不必重建烏托邦,需要的是清醒面對現實,從而喚醒人這種覺悟。藝術與文學有助於喚醒人的覺悟。重要的是清醒,我稱之為第三隻眼睛。這第三隻眼凌駕於我們之上,並非上帝,而是喚醒的覺悟。」——高行健

他不是不記得他還有過另一種生活,像家中一些還沒燒掉發黃的老照片,想來令人有點憂傷,但太遙遠了恍如隔世,也確實永遠消失了。被警察查封的北京他那家,曾保留他已故的父親留下的一張全家福合影,是他那大家庭人口最齊全的一張。

他祖父當時還在,一頭白髮,已經中風了不能言語,躺在一張搖椅上。他是這家的長子長孫,照片上唯一的孩子,夾在祖父母之間,穿的開襠褲,露出個小雞,卻戴的一頂美式船形帽。

那時一場八年的抗戰剛打完,另一場內戰還沒打響,照片在花園裡的圓門前拍的,滿園子開的金黃的菊花和紫紅的雞冠花,夏天的陽光十分燦爛,那是他對這花園的記憶,照片上卻沾了水跡變得灰黃。背景上,圓門後的那兩層英式樓房,下有迴廊,樓上有欄杆,住的便是這一大家。

照片上他記得有十三人,這不吉祥的數字,有他父母和他的叔叔姑姑們,還有個嬸嬸,可除了那位在美國的大姑和他之外,連同圓門後的樓房竟全都從這世界上消失了。

他還在中國的時候,有回路過這座城市,找過這院落,原本在他父親工作過的銀行後面,但只有幾棟蓋了也有若干年灰磚的簡易居民樓。問起進出的人有沒有過這樣一個院落,都說不清楚。可他記得這樓房的後門,石臺階下便是一片湖水,端午節那天,他父親和銀行裡的同事都擠在石階上看龍船比賽,紮彩的龍船敲鑼打鼓,來搶臨湖一家家後門口用竹竿挑出的紅包,包裡自然有賞錢。

他三叔、小叔、小姑還帶他上船,去湖裡撈過新鮮的菱角。可他從沒有去湖對岸,即使再繞到湖那邊反過來觀望,遠遠的怕也辨認不出這如夢一般的記憶。

那是一個敗落的家族,太溫和太脆弱,這時代不宜生存,注定後繼無人。他祖父去世之後,他父親在銀行裡當主任的好差很快也丟了,這一家便迅速敗落。唯有他好唱兩句京劇的二叔,仗著是民主人士同新政權合作了沒幾年,轉而又打成右派,從此沉默寡言,一坐下來便打瞌睡,隨後成了個提不起精神乾癟的老頭,硬撐了些年,便無聲無息死了。

他這一大家人不是病死的便是淹死的、自殺的、發瘋的,或跟隨丈夫去勞改的,爾後也就斷了香火,留下的只是他這樣的孽種。如今只有他那位大姑媽,曾經是籠罩他們全家的陰影,前些年據說還健在,但自從拍那照片之後他再也沒有見過。

他這大姑的丈夫當時在國民黨空軍中服役,做地勤的,沒扔過炸彈,逃到臺灣後沒幾年就得病死了。他這姑媽怎麼去的美國,他卻無從知道,也沒費心再去打聽。

可他過十歲生日時,老習慣依照黃曆才九週歲,這一家還人丁興盛,那生日也過得很熱鬧。早起下床穿上新衣服和新皮鞋,皮鞋那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過分的奢侈。還收到許多禮物,風箏、跳棋、七巧板啦,外國的彩色鉛筆和打橡皮塞子的汽槍啦,上下兩冊有銅版畫插圖的《格林童話全集》;而紅紙包的幾塊銀元是他祖母給的,有大清帝國的龍洋、袁世凱的大光頭和蔣介石一身軍裝的新銀元,敲起來音色也都不同,後者晶晶的,不如噹噹作響的袁大頭那麼厚重,都擱到他的一個放集郵冊和各色玻璃彈子的小皮箱裡了。

隨後一大家人便去館子吃蟹黃小籠湯包,在一個有假山還養一池金魚的花園飯店裡,擺了個特大的圓桌面,方才坐得下。他頭一回成了一家的中心,坐在祖母身邊,該是才去世不久他祖父的位置,彷彿就等他來支撐門戶。他一口咬了個滾燙的湯包,新衣上濺滿油汁,也沒人斥責他,大家都笑,卻弄得他十分難堪。他所以記得,大抵也因為剛脫離孩子的朦朧而自覺成人,才感到狼狽。

他也還記得他祖父過世的時候,那靈堂裡掛滿了孝幛,像戲園子裡的後臺,比他那小孩子的生日要有趣得多。一班和尚敲敲打打,還一邊念經,他掀動孝幛鑽進鑽出,煞是好玩。他母親要他穿上麻鞋,他勉強接受了,可頭上要纏塊白布,卻死活不肯,嫌不好看。那大概是他祖母的意見,他父親卻不能不頭纏白布,穿的卻是一身白色亞麻的西裝。

弔唁的來賓也大都穿西裝,打領帶,太太們都是旗袍、高跟鞋。其中有位太太會彈鋼琴,唱的是花腔女高音,像羊叫那樣顫抖哆嗦,當然不是在這靈堂,而是有那麼一次家庭晚會上,那是他頭一次聽見這樣唱歌,止不住笑。他母親在他耳邊低聲斥責他,可他還是忍不住笑出聲來。

他記憶中,祖父去世那時像個難得的節日,沒絲毫悲傷。他覺得老人家早就該死了,中風已久,白天也總躺在搖椅上,歸天只是早晚非常自然的事,死亡對他來說還喚不起恐懼。而他母親的死,卻令他震驚,淹死在農場邊的河裡,是早起下河放鴨子的農民發現的,屍體已鼓漲漂浮在河面上。他母親是響應黨的號召去農場改造思想,死時正當盛年,才三十八歲,在他心中的形象便總那麼美好。

他兒時的禮物中有支派克金筆,是他父親在銀行裡的一位同事送給他的。他當時拿了這位方伯伯的筆玩得不肯撒手,大人們認為這是有出息的徵兆,說這孩子沒準將來會是個作家。

這方伯伯竟十分慷慨,便把筆給了他。這不是他過生日那時,而是更小的時候,也因為他寫過一篇日記,差不多八歲吧。本該上學可瘦弱多病,是他母親教他識字讀書的,又教他用毛筆在印上紅模的楷書本子上一筆一畫,他並不覺得吃力,有時一天竟描完一本。他母親說,好了,以後就用毛筆寫日記吧,也省些紙張。買來了有小格子的作文本,即使寫滿一頁,得耗掉半天時間,也算是他的作業。他的第一篇日記寫的大約是:雪落在地上一片潔白,人走過留下腳印,就弄髒了。是他母親宣揚的,弄得全家和他家的熟人都知道。他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把夢想和自戀都訴諸文字,便種下了日後的災難。

他父親並不贊成他成天守在屋裡看書寫字,認為男孩子就要頑皮些,出去見世面,廣交際,闖天下,對當作家不以為然。他父親自認很能喝酒,說是嗜酒倒不如說逞能,他們那時候叫作打通關,也就是酒席上同每一位一個個分別乾杯,要有三桌或是五桌都轉上一圈,還能頂下來方為好漢。有一回便不省人事給抬回家來,擱到樓下他過世的祖父那張躺椅上,家中正巧男人們都不在,他祖母、他媽和女傭都沒法把他爸弄到樓上的床上去。他記得竟然從二樓窗口放下繩子,不知怎麼的便將躺椅和人吊了起來,緩緩拉將上去,他父親高高懸空,醉醺醺還面掛微笑,在他記憶中搖搖擺擺,這便是他父親的一大業蹟,就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幻覺,對一個孩子來說,回憶和想像也很難分得清。

十歲以前的生活對他來說如夢一般,他兒時的生活總像在夢境中。哪怕是逃難,汽車在泥濘的山路上顛簸,下著雨,那蓋油布的卡車裡他成天抱住一簍橘子吃。他問過他母親是不是有這樣的事,他母親說那時橘子比米還便宜,村裡人給點錢便隨人往車上裝,他父親在國家的銀行做事,銀行有押運鈔票的警衛,家眷也隨銀行撤退。

如今夢境中多次出現他家的故居,不是他祖父一家住過有圓門和花園的洋樓,而是他外婆留下的一棟帶天井的老房子,也死去了的外婆那小老太太,總在一口大箱子裡翻騰什麼。夢境中他是從上俯視,那房子沒有天花板,下面一間間木板壁隔開的房間卻空寂無人,只有他外婆匆匆忙忙在箱子裡翻找個不息。他還記得他家有一口老式的上過彩漆的皮箱,衣箱底藏了他外婆的一包房契和地契,那些產業其實也早已典當或賣掉了,等不到新政權來沒收。他外婆和他媽燒掉那包發黃的爛紙時很慌張,他沒有告發也因為沒人來查問過。可要是真盤問到他,他也很可能告發,當時他覺得他媽和他外婆同謀在銷毀什麼罪證,儘管她們都很疼愛他。

這夢境是在幾十年之後,他早已到了西方,在法國中部圖爾市的一個小旅館裡,老舊的百葉窗油漆剝落,半掩的窗外隔著半透明的紗簾,梧桐樹葉子之間透出陰灰的天。他醒來還恍恍惚惚,在剛才的夢境中,站在那老宅子內沒倒塌的閣樓牆角,扒在一根搖搖欲墜的木欄杆往下俯視,門外是南瓜地,南瓜藤裡的瓦礫堆中他還抓過蟋蟀。他還清清楚楚記得,夢境中那由板壁隔開曾經有過許多房客的一間間房,住戶卻都消失了,如同他那外婆,如同他有過的生活。那種生活回憶和夢境混雜在一起,那些印象超越時間和空間。

因為是長子長孫,他一家人也包括他外婆,都對他寄予很大希望,可他從小多病,令他們很操心,給他多次算過命。第一次他記得是在個廟裡,那是他父母帶他一起在廬山避暑,那裡的仙人洞是個名勝,邊上有座大廟,也開個招待遊人的齋堂和茶座,廟裡清涼,遊人不多。

那時上山坐的是轎子,他在母親懷裡,手緊緊捏住前面的扶桿,還止不住望邊上的深淵看。他離開中國之前,舊地重遊,自然已有公共汽車直達,卻沒找到這廟,連廢墟也蕩然無存。

可他記憶中清清楚楚記得,這廟裡的客堂掛了一副長軸,畫的是一臉麻子的朱元璋,說是自明代便供奉,朱元璋當皇帝之前曾在此避難,這麼具體而複雜的事不可能出自孩子的幻想。而朱元璋麻臉的畫像,幾年前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藏中居然看到了。那麼這廟子就確實存在過,那記憶便並非幻覺,那老和尚給他算命也就確有其事。老和尚當時大聲喝斥道:

「這小東西多災多難,很難養啊!」還在他額頭上重重拍了一巴掌,令他一驚,但是沒哭。

他所以記得,也因為一直受嬌慣,還不曾挨打過。

許多年後,他重新對禪宗有了興趣,再讀那些公案才醒悟到,這或許就是老和尚給他最初的人生開導。

他不是沒有過另一種生活,之後竟然忘了。◇(節錄完)

——節錄自《一個人的聖經》/ 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0年生於江西贛縣,祖籍江蘇泰州。小說家、戲劇家、畫家,現居巴黎。著有長篇小說《靈山》、中篇小說集《有隻鴿子叫紅唇兒》、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劇作十八種,分別收集在《高行健戲劇集》、《山海經傳》、《高行健戲劇六種》、《周末四重奏》等書中;論著有《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對一種戲劇的追求》、《沒有主義》、《論寫作》。他的作品已被譯為十多種文字出版,他的劇作也在相當多的國家演出,乃至於非洲的象牙海岸、多哥、貝寧、以及台灣和香港一再上演,還在歐洲、亞洲、美洲各地舉辦了他的水墨畫數十次個人畫展,出版畫冊有《高行健水墨作品》、《墨趣》、《墨與光》等。

(〈文苑〉登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個城市隨時隨地都有聲音。但嘈雜並不僅僅由聽覺而來。就算安安靜靜坐下來看報,也讓人感覺這是吵吵鬧鬧的一個社會。
  • 人若成了變色龍,明明身不由己受人擺布,反而也能沾沾自喜。只不過,如果夜半醒來,看見一片清明的世界本色,毫無人工色彩,那時既不知自己何在,一定發愁不知該變成什麼才好!
  • 醒和醉之間,原來是在問我們如何自處。只怕,身在此山中,連這樣的選擇也無!
  • 上個週末,憑著報上一則含糊不清的賞花新聞,我和先生在不知地點和沒有地圖的情況下,開車往木柵附近山裡,尋一個杏花村。
  • 梅花
    回憶71年前,國共內戰熾烈,中原成為國共內戰的主戰場。作者王臨冬女士家園南陽一帶情勢更形險惡。1948年11月初,河南省南陽縣駐守國軍奉命撤退南調。南陽全城14所公私立高、初中師生共5千餘人亦奉令南遷。辭別了父母、親人,每個學生揹著個小包包,隨國軍南下,開始走上逃難流亡之路。
  • 王臨冬,父親是畫家王新光,1949年前流亡至越南,又從越南來到台灣,後來赴美國發展。流離失所,半生顛沛,終於塵埃落定,於新大陸度過安穩的生活。
  • 王臨冬以凝練又樸實的筆觸,書寫其經歷的動盪時代。1949年,國權分隔的界線,戰事頻仍,風聲鶴唳,王臨冬自中國流亡至越南,再由越南到台灣。
  • 當你看到這些醫師們像受盡折磨一樣徹夜未眠,在疲倦的時候努力保持清醒,你就會明白,在這個即將崩解的醫療世界中,仍然有很多醫師擁有不被擊倒的熱情。因為有他們,在黑暗裡,你仍然看得到希望……
  • 我以為當人生到了最後,假若有一雙可以這樣緊緊握住的手,或許死亡也就沒有那麼可怕。
  • 自從開始透過做菜,講述每道菜背後,屬於我自己的生命故事,才發現味蕾與情感交織成一張充滿酸、甜、苦、澀滋味的記憶網絡,隨著時間的流轉,就像食物經過釀造、儲藏展現的醍醐味,百感交集,令人在舌間心上低迴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