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團重重的地下宮殿

沉寂千年的地下軍團:秦始皇陵之謎(上)

文/秦順天
font print 人氣: 1285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朝代興衰更替,人間桑田滄海,然而,在十幾層樓高的地下,卻有一座千年風霜難以侵蝕的地下宮殿,封閉保存了一個古老帝國的榮耀、智慧,還有它數不盡的祕密……

地宮外圍的奇觀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繫起來,他是名副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這個詞,就是他創造出來的),也是當時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國的皇帝。

在世時,秦始皇創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創的皇權、法律、經濟、文字貨幣及度量衡體系,綿延到了他以後的歷朝歷代。他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死後,他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蘊藏最豐富的陵墓,總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

兵馬俑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蒼涼的驪山山下,隨著從黃土中探出的陶製人頭俑的被發現,一個沉寂千年的龐大軍團從地下湧出。

當考古工作者努力數十年,終於還原兵馬俑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黑暗中保存千年的陶俑,其璀璨姿采,幾乎來不及拍照,瞬間就歸於暗淡。原本彩繪豐富的陶俑,出土15秒後就開始失色,4分鐘內脫水、起翹、剝落,突然一下子就由色彩繽紛變成了灰黑色調。如今面世的兵馬俑,都是被氧化後的,原本衣飾豔麗,表面有粉綠、朱紅、粉紫、天藍等十幾種顏色。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保留彩繪的兵馬俑。(Laika ac/flickr)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保留彩繪的兵馬俑局部。(Haha169/Wikimedia Commons)

殘存在秦俑表面的紫色,被叫做「中國紫」,經考證是幾千年前的人工合成顏料,難道那時秦人就掌握了顏料的化學合成技術?

秦俑上的中國紫 (Dan Lundberg/flickr)

這個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觀」之一的兵馬俑坑,面積廣達2萬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馬俑仿真人身高,最高達1.8米左右。塑造風格古典寫實,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從泥塑、晾乾、運送到焙燒,兵馬俑是連續製作的,即使在現代,這種工藝也是難以企及的。

七千多披甲執銳的陶俑,加上碩大齊身的陶馬戰車,軍陣儼然,雖是靜止凝固,卻彷彿動地而來,隨時準備迎敵陷陣。二千多年來,在始皇陵地宮的1500米外,他們在黑暗中戍衛著千古一帝。

奇怪的是,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與整座陵園的方向一致,面向東方肅立,這是為什麼呢?

秦銅馬車

上世紀80年代,在深7米的地下,大型秦銅馬車被發現,包括兩乘銅馬車、八匹銅馬、兩個銅御者。它包羅了中國青銅史上所有的鑄造技術以及裝飾工藝,堪稱「青銅之冠」。

一號車,古稱立車又名高車,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車上裝備齊全,有駑機﹑劍﹑盾牌等防衛武器。

一號車上的傘可隨太陽轉動而自由轉動180度,傘柄上裝有雙環插銷,可以靈活輕巧地從車上取下或插上。傘柄中間裝置有短劍,可以防身。一個簡單的傘柄,就創造了幾個世界第一:歷史上最早的暗鎖裝置、最早的沙灘式遮陽傘、世界第一把子母加雙銷釘扣等。

秦始皇陵一号銅車馬(複製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銅馬的籠頭是由眾多小金管和小銀管組成,以子母卯形式環環相連,堪比現代表鏈的精細。秦人如何將熔點不同的金與銀焊接在一起?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由一根根細如髮絲的銅絲製成,用放大鏡觀察,未見表面有鍛打痕跡,對接面合縫嚴密。那時沒有車床、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呢?專家們利用現代技術,至今也未能將這些細節完整複製出來。

秦始皇陵二号銅車馬(複製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二號車古稱安車,是帶有篷蓋的豪華車,堪比現代的「軟臥車」。分前後兩部分,前室供御者乘坐,後室四周用牆板封閉,供車主人乘坐,前面及兩側開窗,後面設門。車窗以推拉方式開合,出土時,車窗尚能自如推拉。窗板銅片僅厚至0.12到0.2厘米。龜背形的頂棚,為一次性鑄造而成,最薄的地方為1毫米,最厚不過4毫米,此澆灌技術在今天都無法被模仿,秦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安車由3462個鑄件組成,許多零件都與現代使用的相似,如此精密的零件,現代也只有精密機床才能做得出來。

兩車均通體彩繪,而且彩繪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防鏽作用。

青銅劍

挖掘兵馬俑一號坑時,一把青銅劍被一陶俑壓彎了,陶俑抬起後,一瞬間,這把青銅劍竟神奇地反彈變直了。匪夷所思啊,因為這種被稱為「形態記憶合金」的技術,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發明出來。

始皇陵出土了19把青銅劍,遊標卡尺測量發現,劍身的八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

始皇陵出土的青銅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出土的青銅劍除去土銹,光亮如新,鋒利得一下竟可以將19層報紙劃破。經檢測,這些青銅劍表面,被發現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可以使劍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德國為增強合金抗腐蝕能力,1937年才成功研製了現代鍍鉻技術,美國人是1950年才掌握了這一工藝。

石鎧甲

近年,一個距始皇陵封土200米的陪葬坑被發現,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裡面密集疊壓了上千件石質鎧甲、石胄、石頭盔及披在戰馬身上的石馬甲,都是用切削打磨的青石面製成的。

石鎧甲有護胸的前甲、護背的後甲,還有護肩膀的披膊甲,上下翻動非常靈活,每一石甲片的弧度都不一樣,根據人體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個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鎧甲。陝西文化考古研究院藏。(Huangdan2060/Wikimedia Commons)

實驗發現,手工加工一件有600片的甲衣,需一年時間。那麽如此工藝高超的石質鎧甲是怎麽做出來的呢?

地宮外側就發現了如此之精美豪華的隨葬品,而對秦始皇陵的發掘,目前只占總體的1%,那麼,地宮內部又有多少寶物?@*#(待續)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馮夢龍《新列國志》》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
范曄《後漢書‧班彪傳》
晉 王嘉《拾遺記》
漢 辛氏《三秦記》
漢 劉向《列仙傳》
晉 皇甫謐《高士傳》
清 張澍《叄輔故事》
王學理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王嬴政(後為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興百廢於一時,一統江山,正本清源,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樹萬古豐碑。
  •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求賢若渴,一時天下人才西流。秦國所用丞相及主要謀士,多來自他國「客卿」,如范睢、呂不韋、李斯等人。他們在本國雖不被重用,入秦卻成為名相或上卿。
  • 秦始皇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之明君,一生勤政。史書稱秦始皇「晝判獄而夜理書」,夜以繼日,辛勤工作。據載,每天批閱各種奏請簡札達一百三十多斤重。
  •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齊、燕等國發行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用鏟形布幣,秦和東周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禁止使用六國各自的龜、貝、玉等幣。規定全國統一使用金、銅兩種圓形貨幣,其中金為上幣,銅為下幣。這種銅錢沿用到兩千多年後的清朝。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宏偉典麗的故宮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群,且蘊含的出色工藝技術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築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磚」的燒造工藝也是口耳相傳的奇技。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磚並非真金,卻有「金磚」的稱號,是什麼條件淬煉出來的呢?
  • 故宮紫禁城的傳統建築耐震神技令西方專家歎服!(fotolia)
    北京故宮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故宮不僅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木建築群,而且擁有一項誇世的建築成就,到底是什麼呢?
  • 風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天安門是仙凡兩界通道?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斬龍脈事件,誰笑到最後?為什麼袁世凱的「龍座」要後移三米?紫禁城中軸連接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