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 陽翁伯

歐陽子雲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陽翁伯是盧龍人,以孝順出名。父母逝世後,他把他們埋葬在八十裏高的無終山上,山上沒有可供飲用的水。陽翁伯爲了守孝方便,就在父母的墓旁蓋了一間守靈的小屋。由於失去了雙親,他感到無比的悲傷,晝夜地慟哭,終於他的孝順感動了天上的神明,天神竟然在墓旁開出了一條清泉,供他飲用。

善良的他並沒有獨自享用這難得的泉水,而是把水引向路邊,供來往的行人取用。一次,一個來泉邊飲馬的人送給陽翁伯一升白石子,讓他把白石子種在地裏,說這白石子會生出美玉來的。陽翁伯依照飲馬人所說把石子兒種下了地,後來,地裏果然生出了白玉璧,其中好幾對有二尺來長。

一天,忽然一個天界的仙童淩空而降,把陽翁伯帶到海上仙山去謁見群仙。仙童向群仙介紹說:“這就是種玉的陽翁伯。”一位仙人說: “你對父母那麽孝順,天神真的爲你的行爲所感動。昔日,天神把玉石的種子送給了你,你果然能把玉給種了出來。你和你的妻 子都應該成仙,今日我們所在的這個宮殿就是你將來作仙人的居所。

天帝會到這兒巡遊視察,你可以準備十塊玉 作爲禮物獻給天帝。”說罷,讓仙童送陽翁伯回到人間。陽翁伯把十塊玉作爲禮物送給了 仙童。北平徐氏有個女兒,陽翁伯想向她求婚,讓人去向徐氏說媒。徐氏對媒人說:“一對白玉璧作聘禮即可。”翁伯給了徐氏五對玉璧作爲聘禮,隨後娶了徐氏的女兒。幾年後,雲中有龍降下來迎接他們,陽翁伯夫妻就乘龍升天了。後來人們把他們的居所叫作“玉田坊”。 他的子孫們在田中立了個大石柱子來紀念他成仙。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金庸名著《天龍八部》籌拍以來,男主角王孫公子段譽和有"神仙姐姐"之稱的女主角王語嫣的人選一直就懸而未決。昨(23)日下午該劇導演周曉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除了透露林志穎是最有希望的男主角人選外,更曝出惊人之語,周導說當前的大腕美女中,"徐靜蕾長相不像神仙,黃奕太丑不夠漂亮,蔣勤勤雖漂亮卻上了一把年紀",《天龍八部》要找一個20歲左右的全新妙齡美女來出演王語嫣。
  • 明代有個人叫週一,那時修道信道的人非常多。有一天,人們聽說覺者在山上一個山洞要考神仙了,於是都往山上跑,週一也跟去了,大家都急著趕考。
  •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与黃鶴樓連用,一气呵成,抒發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后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蒙,愁腸万种: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 許遜(許真君)為晉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他銳意修道的起因緣于他少年時的一段故事。許遜少年時曾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不顧自己的箭傷,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其子而死。許遜悵然感悟,遂折弓棄箭。据說他曾拜諶母為師,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許遜斗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孝武宁康二年,許遜已一百三十六歲,八月初一,有仙人自天而降,說:“奉玉皇詔,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十五,全家四十二口,同一日拔宅升天,雞犬隨之。后被尊為淨明道派祖師。
  • 昨天,有消息說《天龍八部》最難找的"神仙姐姐"王語嫣終于找到了"凡人"來飾演。記者与《天龍八部》的各方人士聯系之后獲知,這個16歲的名叫劉亦菲的幸運女孩漂亮的令所有看過她的人"惊為天人"。
  • “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是嗜煙者的名言。但据研究結果表明:飯后胃腸蠕動增加,血液循環加快,吸收煙霧的能力最強。此時吸一支煙,煙中的有害物質比平時更容易進入血液,中毒量大于平時吸10支煙的總和。
  •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當《天龍八部》中的神仙姐姐最終敲定新人劉亦菲后,迎來的卻是噓聲一片。雖然之前導演周曉文曾對徐靜蕾、黃奕、蔣勤勤這几位美女的美貌提出過質疑,之后又夸她的漂
  • 15歲到底能不能演好經歷丰富、与自己年齡差异較大的角色?昨天,出現在記者面前的“神仙姐姐”劉亦菲一臉自信。 每日新報8月24日報導﹐披著一頭長發、穿著打扮与成年人的差別并不大的劉亦菲回答記者問題時,還不太會像一些“老”演員般應對自如地說些空話,因為還是新人,雖然記者們輪番上陣,劉亦菲表現得也是很有耐心。
  • 唐玄宗志慕神仙、尊崇道教。身邊有兩位天師,一個叫葉法善、一個叫邢和璞,皆是得道的,專門為天子訪求异人。開元九年,葉、邢兩位天師上奏皇帝說:“現在有三位真仙住世,一個是張果老;一個是羅工遠;一個叫李清。雖然三位真仙無意世間榮華富貴,但如果朝廷能虔誠心態聘請,真仙降體而來,也未可知。”玄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派遣三位官員攜帶璽書前去聘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