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千古吟誦– 千年遺夢

王一丰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5日訊】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黃鶴樓》

這首詩被推為唐詩中七言律詩第一首,稱為千秋絕唱的奇作。的确,前四句巧用黃鶴的神仙故事与黃鶴樓連用,一气呵成,抒發怀古之豪情,白云千載,鶴去樓空,緊接著后四句拉回現實,日暮黃昏,憑樓遠眺,煙波迷蒙,愁腸万种:何處是故鄉?當年譽滿天下的詩仙李白登上黃鶴樓見此詩而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遂然擱筆,無作而去,令后來的墨客騷人望而止步,使這首詩更添了奇异的風采,成就了唐詩中的一段佳話,為空前絕后之作。歷代多有贊譽謂:气格超然,不為律縛,不拘對偶,縱筆揮洒,純以韻胜。

當然不論是手法或意境都堪稱唐詩中的上乘。精彩之處在于這首詩引出的黃鶴及黃鶴樓神仙故事激發了歷代文人內心的真實渴望,那是對根植于整個中國本土文化的尋道夢的共鳴:修道成仙是多么令人神往!在早期的歷史中人們親眼目睹修道人成仙是頗為自然的現象,《抱朴子》、《神仙傳》等書中多有記載。當修道人修成的時候,天門為之打開,修成的道人“白日飛升”– 即大白天飛升而去,或有仙鶴等吉祥物下世載著仙人遠走高飛,這种景象美妙而殊胜,為世人所向往,黃鶴樓就是當年的仙人子安乘鶴經過此地后而建,可見人們對于得道成仙的敬仰。

歷代的文人求道者不計其數,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李白少年時便遍訪名山,求仙尋道。唐詩中的文豪很多都是修道的,然而時代變遷,能修成的仙人亦越來越少:“黃鶴一去不复返”,再難見到那可遇不可求的殊胜景象了,僅留下這個美妙的故事和這個佇立黃昏之下的空樓,這怎能不令人謂然長嘆?何處是歸宿?何處存真道?大江東去,逝者如斯,愁煞尋夢人。(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种入情入理、入詩入畫的“真”的大寫意,同樣把我們帶入流連忘返、似幻似真的場景。作者當時雖已官至翰林、名滿天下,但內心渴望著返朴歸真的田園生活,這种天性流露下的作品,讀罷回味無窮,沁人心脾。因為我們的生命,本性的生命与生俱來,就具有“真”這种特性,所以當我們走進大自然時,會頓覺神清气爽,是因為大自然的“真”的特性和你的生命特性溝通起來了。為什么講真話會感到自然,講假話會汗顏,是因為“真”直接對應和關照著自己生命的最本質的成分。講真話就是順應了生命的特性,講假話就是違背生命特性。而當生命走上一條返本歸真的路時,就會體會到生命境界的升華,找到真正的自己。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朋友 早安 瞧 天又亮了 不論昨天是否是輝煌 不論昨日是否是灰暗 都以新的好心情迎結 世事好壞是無法掌控 心情如何我該是主人
  • 修去情與名 師賦神筆靈 去執心清逸 翩躚歸天庭
  • 三年困難時期,我們生產隊的社員每一個人幾乎都是小偷。一年四季,只要地裡有吃的東西,我們就都去偷。
  • 絮舞櫻桃新摘茶,鳩鳴布穀更聽蛙。 眾芳先褪尊焦骨,國色天香正氣嘉。
  • 久盼春來寒已退,眾生蓄勢待時中。 高空閃電驚天亮,午夜春雷動地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