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德動天的「醫林狀元」龔廷賢

文/顏丹
浙江杭州淨慈寺
在徐汝陽看來,龔廷賢「陰德動天,天心福善」,必定會「胤祚永昌,食濃報於無窮」。示意圖,圖為浙江杭州淨慈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朝萬曆年間,江西金谿縣出了一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醫林狀元」,名為龔廷賢

龔廷賢(1522~1619),字子才,號雲林。他「少為儒」、「業舉子,飽經術」,雖科舉不第,但「雅好醫病」,「遂纘父業,精於醫」。他的父親龔信,號西園,「負才玄覽,為世儒醫」,曾任太醫院醫官,「尤為醫林所宗」。雖說父子二人皆「以醫大行於世」,但「蓋世醫云∶余以知西園, 故因知其子」,可見龔廷賢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龔廷賢能得「醫林狀元」之名,是因其治好了魯王妃的病。萬曆二十一年秋,魯王妃張氏得了鼓脹病。魯王找藩醫、訪明醫,但百藥千方都無寸效。眼見魯王妃病勢垂危,大家都倉皇無措。這時有人舉薦龔廷賢,魯王便「遣官抵大梁」,「聘至」。

龔廷賢「投一二劑,輒有奇效」;「以後藥則時時進,而恙則時時愈」。過了冬天,到春天時,魯王妃的病就不知不覺痊癒了。魯王大讚其為「天下醫之魁」,認為魯國人即使稱他「古之盧扁」也不為過,甚至「嘉之以銜,獎之以匾,題曰『醫林狀元』」。

嘉靖三十五年,海陽莊恪王朱勤炵剛被封王。當時正值盛夏,濕熱難當,因畢恭畢敬地忙著受封之事而累倒了。他「症中痰火,頭眩喘嗽,膝趾腫痛,不能動履,四時疾作,苦楚莫禁」,其「嫡長子朝遍延諸醫,治皆罔效」,後來就落下病根,成了痼疾。

到了萬曆十四年五月,他的病又復發了,且性命危殆。其「長子晝夜驚怖,籲天身代,皇皇無措」。所幸「天假良緣」,恰逢龔廷賢那時就在開封。於是,海陽王「遂隆禮市,延生為入幕上賓」。隨後,龔廷賢「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海陽王「不旬日而漸離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復如初」,三十年的沉疴,竟然就這樣痊癒了。海陽王驚歎道:「噫!亦神矣哉! 生其聖於醫者乎?」又讚道,「醫國醫民,何忝於良相乎?」

龔廷賢「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fotolia)

就在龔廷賢為海陽王治療沉疴之時,開封一帶突發「大頭瘟」。此症「至春發為瘟疫,至夏發為熱病」,因「人受不正之氣」所致,且「士民多斃其症,閭巷相染,甚至滅門」。正當其他大夫都束手無策時,龔廷賢卻研製出了一種祕方,名為「二聖救苦丸」,即「用牙皂以開關竅而發其表,大黃以瀉諸火而通其裡」,且「一服即汗, 一汗即愈」。身強力壯的人服此藥「百發百中」;即使是體質虛弱者,也可先用人參排毒,若還沒好,服下牛蒡芩連湯,即可痊癒。因當時被他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河南巡撫(後擢升為工部尚書)衷貞吉便舉薦他為太醫院吏目。

龔廷賢有醫術,亦有醫德,他懷揣著「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的志向,行醫六十多年。他一生未中科舉,但「王侯公卿賓禮敬慕,迎候接踵,贈以詩章、旌以扁額,絡繹不絕」。不僅是王侯、公卿,諸多考取了功名的進士也都曾為其撰寫的醫書作序、作紀,以此來頌揚他的良方與德行

海陽莊恪王為《魯府禁方》一書作序時說,「余聞龔子所著《(古今)醫鑒》、《(萬病)回春》、《(種杏)仙方》、《(雲林)神彀》四書,盛行於世,推其心仁且厚矣。」

明朝進士劉自強在《古今醫鑒》序中說,「龔生以是道舉而措之天下,咸躋於仁壽之域」;「遂書之以著其用心之仁」。

曾任順天府治中的劉巡在《古今醫鑒》序中說,「龔子之心之仁,成是書而公於天下,又有大過人者。」

明朝進士茅坤為《萬病回春》一書作序時說,「金溪雲林龔君用醫術世其家,間行遊大梁,值疫甚,合境諸醫俯首而出其下」;「茲按龔君所撰次,與其功施大梁,固國醫也」。

萬曆年間的刑部尚書舒化在《萬病回春》序中讚歎道,「仁哉!孝哉!龔生之用心也」;「生雖不顯遇,而博濟仁澤」;「溯厥衣缽,蓋成乃父之志,而廣其仁。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龔生之謂哉!」

對於龔廷賢的秉性、為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徐汝陽在《敘雲林志行紀》中記錄得更詳細。在他看來,龔廷賢「生而岐嶷,仁孝天畀,襟度汪洋,卓乎為昭代人豪」;其「賦性廉介,樂於施濟而不責報」;遇到有人「酬以金幣而不可卻」時,他「雖受之,亦不私己,遺歸以賑宗族鄉黨之貧困者」。

在《敘雲林志行紀》中,徐汝陽尤其提到了龔廷賢的「純孝」,只因「父志在仁天下,即推所傳之祕集《古今醫鑒》、《種杏仙方》、《萬病回春》三書刊行於世,使人人按書而察其病,得以終天年而登壽域,大有功於天下後世」;又因「父志在鍾愛庶母所生二幼子」,於是他「以其所愛者而加愛焉,視之猶父然也。凡家業悉推讓之,又且另贈之以田,使安享其逸以承父歡」。此外,他還「讓祖產於叔父,貽濃資於仲弟,建祠堂以承先,立家訓以啟後,創大門以華宗,置義田以贍族」。

不僅是王侯、公卿,諸多考取了功名的進士也都曾為龔廷賢撰寫的醫書作序、作紀,以此來頌揚他的良方與德行。(Fotolia)

龔廷賢不僅對自家族人恪守仁義,對他人、對世人也抱著一顆仁心。他曾「輸谷粟、賑饑民,而不忍其顛連;施棺木、瘞旅襯,而不忍其暴露;解衣裘、救寒士,而不望其後償;崇禮節、友賢良,而不爽其信行;還鬻女、返賣僮,而不索其聘財;憐鰥寡、恤孤獨,而不吝其濃費」。

在徐汝陽看來,龔廷賢「陰德動天,天心福善」,必定會「胤祚永昌,食濃報於無窮」。

除了治病的良方,「有補於世道」的龔廷賢還配出了一劑「勸善良方」。此方被記載於《古今醫鑒》中。他寫道,「為人大要,不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者而已」,於是「擇二十四味良藥,著立一方,名『千金不易丹』」。有趣的是,此丹中的「二十四味良藥」竟有一語雙關之妙:

為父要梔子 為子要香附 為母要蓮子 為子要知母
為兄要地榆 為弟要撫芎 為臣要鐘乳 為官要荊芥
夫妻要合歡 媳婦要慈菇 朋友莫阿膠 妯娌莫辛夷
為人要君子 待人要枳實 存心要濃朴 貽謀要遠志
鄉鄰要李仁 貧窮要甘遂 為富莫野狼毒 臨財莫枸杞
義理要決明 讀書要官桂 往事要蓯蓉 遇事要蜀葵

龔廷賢叮囑說,「日服一劑,每服用屋漏水、新良姜同煎,其味深長最宜詳玩。」

這位「王侯公卿賓禮敬慕」的名醫早年很欣賞這樣兩句話:一為「張子西銘」,即「天下疲癃生理殘障,皆吾兄弟」;一為韓子原之語,即「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從醫多年後,他依然不忘醫道之本。他在《雲林暇筆(凡十二條)》中寫道,「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若「於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非醫者之恆情,殆非仁術也」;「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當以太上好生之德為心,慎勿論貧富。均是活人,是亦陰功也」。

作為謹守醫道、恪守仁孝的一代名醫,龔廷賢為後世所留下的不僅是藥到病除的良方和出神入化的醫術,更是從醫者本該擁有的志向、胸懷、操守與德行。@*#

參考資料:

《金谿縣志》清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萬病回春》敘雲林志行紀 徐汝陽
《萬病回春》序
《萬病回春》雲林暇筆(凡十二條)
《古今醫鑒》序
《魯府禁方》序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古代中醫博大精深,與道家文化一脈相承。縱觀歷朝歷代,宮廷內不乏深諳醫道、療疾有方的御醫,而民間也有不少醫者身懷絕技、精通奇術。他們的醫術有的是通過研習古方、從中參透了醫理所得,而有的則是世外修行者傳授的祕術、仙方。
  • 很多人覺得古代是沒有辦法像現代人這樣通過心肺復甦來挽救人的性命的,然而,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末年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就已經用心肺復甦術救治過人了,該「救自縊死」案例記載在《金匱要略》第二十三卷「雜療方」中。
  • 中國古代有許多醫術超凡的醫生,有的在民間懸壺濟世;有的在宮廷裡做醫官甚至御醫,專門負責照顧朝堂上的帝王與朝臣的身體。明代對醫官、御醫的選拔和晉升都有十分嚴格的標準,有從中脫穎而出、得到皇帝愛重與信任的醫生,不但醫術精湛,而且人品貴重,亦為世人所稱道。
  • 中醫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古代中國最玄奧的科學之一。歷代有許多名醫都深諳修行之道,有的是在山中偶遇修道人,經其傳授玄妙的法術或超凡的醫術,才走上懸壺之路。在這其中,有不少醫生精於太素脈,這是一種通過診脈來預知病人吉凶福禍、生死命數的神奇醫術。一直到明代,也不乏精通此術之人。
  • 中國古代的中醫博大精深,懂醫術之人不僅身懷絕技,還兼具高尚的德行。他們或出入宮廷成為皇家御醫;或行走於市井鄉野,成為民間百姓心目中的一代良醫。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良醫,他們懸壺濟世的神奇故事在地方誌中多有記載。
  • 仙風道骨的孫思邈一生行醫秉著「大醫精誠」,活人無數。從他行醫的小故事,展現了孫思邈力行大醫救濟蒼生的精神,其活泉源頭來自何處呢?
  • 在中國古代,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入仕從而踏上了懸壺之路的儒生並不鮮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一直秉承著「仁、義、禮、智、信」的儒生們始終都懷揣著一顆仁心。
  •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如金代名醫劉河間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黃而被人稱為「穆大黃」,明代名醫張介賓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稱為「張熟地」。這類醫生有很多都隱於民間,為當地的百姓所稱頌。清朝年間,善用白朮的李炳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口碑的醫生。
  • 明朝的帝王大多宅心仁厚、善用賢能,對御醫們也十分愛重。被載入《明史》的御醫戴思恭是太祖朱元璋力贊的仁義之士,是建文帝朱允炆心中當之無愧的太醫院使。到成祖朱棣時,對他的愛重則更是到了「時時樂與公語,或捋其鬚,或命坐御榻下,與論古今事,每抵暮始休」的程度。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蘇吳縣出了一位「多學能詩」、「工畫蘭,善拳勇」的名醫,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學多通,為人灑脫、性情豁達,連所居住的山莊也「有花竹林泉之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