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鬆散聯繫」維持人脈 省時長久又有誠意

作者: 凱倫•維克爾 / 譯者: 沈曉鈺

人氣 168

鬆散聯繫對於維持現有的聯絡人特別有效。這是我與幾十個人保持聯絡的方式,許多人是我的前同事,我會分享在推特上看到的趣聞,或是其他彼此有共同興趣的消息。

我所謂的「分享」,是指傳送簡短問候以及某篇有趣文章或是好玩影片的連結。還記得我之前說過,如今人際聯繫的方式更甚以往嗎?假如你是LinkedIn常客,你可以透過私人訊息與你的聯絡人保持鬆散聯繫。在推特或臉書上傳訊也是一樣,或是在社交網站上傳私訊也一樣。就看你喜歡用的服務,以及你的聯絡人使用哪種服務而定。

我也衷心相信以共同興趣來連結是鬆散聯繫的重要基石,即便是對專業上的聯絡人亦是如此。

舉例來說,我的朋友艾芮卡是位愛狗人士,也熱衷推動良好顧客經驗。我們常互寄搞笑的狗狗動畫檔,或是一起在網路上為了最新的企業處理客訴不當的行徑而大笑。有時我們透過推特訊息來互動,也在網站上的私人群組裡同歡。偶爾穿插我們與狗有關、或各種其他事情的短暫訊息,我們之中有人會傳遞工作坊邀請或顧問工作的消息。以上這些就是我所說的保持鬆散聯繫。

shutterstock,上網,社群媒體
藉由社群媒體保持鬆散聯繫,人脈維繫就不容易有壓力了。(Shutterstock)

很類似的是,我和從前在谷歌服務的一大票朋友保持網路聯繫,有許多人已經換到其他公司服務。我們共享許多前同事所喜歡的同事關係,因此,就會互傳有關我們的前老闆,或是競爭對手的好笑或奇特消息。有時候,我可能寄出新聞連結,只附上聳肩符號、收到一個「好的」的回覆。

我們剛剛才有了鬆散聯繫的時刻。可以引導至開啟對話,或是之後才會對談。雖然這種訊息交換是虛擬的,效果就跟偶爾在住家附近的酒吧聚會大同小異。二十五年前,社會學家雷‧歐登博格(Ray Oldenburg)主張,除了住家和工作佔據人類活動並培育社群,還要加上「第三場所」。

如今除了當地的咖啡吧,許多人(包含我在內)會把線上空間也算進去,當作是一種第三場所。

商業教授大衛.博柯斯(David Burkus)的著作《朋友的朋友》(Friend of a Friend)聚焦在這種想法,認為你已經認識的人,尤其是弱連結,是最適合幫助你的人。他觀察到:「當我們在事業上受挫⋯⋯我們傾向只告訴親近的朋友,而他們可能也不可能幫不上忙⋯⋯我們反而應該要去找自己的弱連結和靜止(dormant)連結,把我們的遭遇告訴他們,看看有什麼機會。甚至更好的是,我們應該開始定期練習重新與我們的弱連結和靜止連結往來。」

維持鬆散聯繫就是這麼一回事。

世界其實很小

非同時通訊最棒的結果之一,尤其是在這個永不關機的世界裡,我們個人的聯絡人可以遍布世界各地。

你可能已經有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朋友。我們有越來越多人也在跨時區,甚至是橫跨不同大陸,與顧客、客戶和同事有公事往來。對你來說,上述每一種人都代表你擴展人脈網的機會,你只需要帶著好奇心並敞開心胸,多做些例行聯絡之外的事就行了。

使用視訊聊天工具,例如Zoom、Skype或Google Hangouts(這些全都自動將面談時間設定在你的時區),或是用WhatsApp來談話及發訊息,去跨越許多時區來聯繫或保持聯絡,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那麼簡單或無縫接軌。

對我們來說,有一個在單一地點的雇主、穿戴打扮好去上班、在路上通勤,或是被分配到一個固定座位似乎很古怪(而且更沒人想要),並非很久遠以前的事。隨著世界越來越小,你的鬆散連結人脈會增值。

界線也很重要

一旦建立人脈,好消息是與很多人保持聯繫變得簡單多了。缺點可能是可有可無的邀約、問題將會暴增。畢竟,維持鬆散聯繫的全部重點,在於做這些事不會造成負擔。

你到頭來越是攬上更多義務,就越沒機會保持隨性和跟上聯繫。假如你在發出一個簡單的「你好嗎?」訊息之後,人家回你時,順便邀你在下週四下午兩點與一位不怎麼熟的人見面,而且目的也不明確的話,你絕對有權去延期。

你可以拖延一陣子,直到你真的想要見面認識,你也可以拖上一輩子,尤其是當你覺得自己沒能力幫上什麼忙的時候。有點頭之交主動聯繫我,說他很想進入谷歌工作,要找我見面喝咖啡,聊聊公司的事。

儘管我很希望能幫上忙,但在我離職之後,又有三萬人進入這家公司,我的資訊沒這麼當前,所以我寧可不要答應碰面。於是我設下界限:我會寄出一封電子郵件,裡頭寫著一兩段我的大致印象,或許附上一篇最近的相關文章,以「祝你好運」作結,這是我的真心誠意。

在這個聯絡人不斷增長的人脈圈裡,尊重彼此關係的熟稔度、時間和性質的界線真的很重要。

現在,建議你要保持界線的同時,我想再次重申,基於敞開心胸的精神,假如你的好奇心被一個隨機連結而來的請求給挑起,可以考慮常常以「好」,或至少是「有何不可?」來回答。有些沒有明確行程目標的普通會面,將會帶來甜美的果實。

你在我心上

我一直在談快速簡單的交流價值。這些效應很簡單:每一次都能使你進入某人的意識裡幾分鐘,反之亦然。這些時刻算是一種結締組織(「我們有這個共同點」),一個你們持續維繫的關係的註記。

<本文摘自越內向,越成功:Google媒體關係總監、Twitter總編親授,給內向者的「無壓力社交法」,輕鬆建立深刻人脈,商周出版提供>

沿路收集人脈 運用弱連結建立你的生態系統
下一份工作可能來自陌生人推薦 開發人脈3要點
親近有著夢想與熱愛挑戰的人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遠離那些只是把你當作人脈的朋友
擴大人脈 找工作的常勝利器
下一份工作可能來自陌生人推薦 開發人脈3要點
怎樣踏出你的舒適圈?創業家4個成功的要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