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宜君紐約報導)為使更多華埠第一選區的華人選民了解市議員參選人的政見,紐約同源會20日舉行選舉論壇,聚焦參選人對社區監獄、治安、商業、教育、可負擔住房與遊民等議題的對策;民主黨馬泰(Christopher Marte)、共和黨托博羅夫(Jacqueline Toboroff)與獨立參選的莫美倫(Maud Maron)均受邀出席。

但馬泰因為特殊高中入學考(SHSAT)、天才班項目(G&T)與雷克島監獄的政策不明,加上缺席論壇,而成為論辯會的箭靶。
對華人而言,共和黨市議員參選人托博羅夫還是個相當令人生疏的名字,但她支持警察的立場鮮明,或許能夠引起注重治安的華人選民的注意。
托博羅夫在如何改善商業、可負擔住房與遊民等議題上,最終的解決辦法都與增加警察改善治安相關,例如如果當地治安不好,遊客就不願意來下城消費,商業租戶就容易欠租;而治安不好也將增加民眾挑選好住處的代價;如果想要整治遊民問題,就需要效法朱利安尼時代,讓警察與社工一同將遊民強行帶走。
托博羅夫與莫美倫在政見上有不少重疊的地方,如兩人均支持保留並拓展G&T,且反對紐約市公校實施種族批判理論(CRT),也都反對撤資警察,並且批評現行的保釋金改革制度。
托博羅夫在經濟民生議題的論辯較為薄弱,例如在回答如何改善華埠對於可負擔住宅的大量需求時,她一度跑題,最後僅回答:「現在不夠多(住房)」。
但是,獨立參選人莫美倫的實際行動相對顯著:她擔任學區委員,並且參與創辦公校家長倡議組織「PLACE NYC」,該組織在監督紐約市公校教育系統的運作、揭發種族批判理論、保留SHSAT與G&T等議題相當活躍,已經在社會累積一定影響力。
另一方面,莫美倫兼具公設辯護律師的身分,讓她得以同時熟悉司法系統與執法系統的運作;因此,就華埠居民十分苦惱的遊民安置問題,莫美倫認為除了需要有警察維護治安外,也指出許多遊民不願意在收容所,是因為裡面環境惡劣,因此需要增加經費改善收容所空間,這個論點也獲得托博羅夫的認同。
此外,莫美倫指出,紐約市許多遊民來自紐約州的懲教所,因此市議員需要能與州府共同協商,改善當地的懲教所。
有關解決華埠可負擔住宅的高度需求,莫美倫指出,紐約市長白思豪要求加蓋更多可負擔住宅的政策有利有弊,但她看到其中一個問題是,開發商即使能合法作業,也會接到訴狀要求停工,可現實卻是「除非我們建造更多的住房」,「否則無法增加我們擁有的可負擔住房的數量」。
莫美倫認為,如果能在當地建設更多住宅,除了可以增加更多可負擔住房,也可以「帶進更多人住進與投資華埠」,帶動華埠社區的多元化。
選情看好的馬泰當天缺席論壇,他因為對保留SHSAT與G&T的態度不一,以及拒絕社區監獄,卻又贊成關閉雷克島的矛盾政策,成為托博羅夫與莫美倫的批判對象。
除了上述的監獄政策矛盾,托博羅夫指出,馬泰還想要在華埠增加遊民收容所,但是數據顯示有五成離開收容所的遊民患有精神疾病,而這跟華埠許多民眾受到暴力攻擊的案例脫不了關係。
莫美倫則表示,馬泰一次又一次告訴華埠社區他支持SHSAT,但他在接受激進教育改革團體「NYC Kid PAC」的問卷調查中,選擇廢除SHSAT與G&T。
「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我對教育的倡導。」莫美倫說,「但我說我相信的,也為理念發聲;我在這裡這麼說,在所有人不同意我或對我發怒的地方也這麼說,我就是說實話。」
主持當天論壇的紐約同源會會長黃友興表示,紐約同源會不為任何一位參選人背書,但希望民眾在了解各個參選人的政見後,在普選日(11月2日)投下一票。◇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