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宣佈2024年環月飛行任務機組人員

人氣 62

【大紀元2023年04月06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Lawrence Wilson報導/鐘心萍編譯)4月3日,美國宇航局和加拿大航天局的代表在休斯頓介紹了一支國際宇航員團隊,他們將進行50多年來首次環月飛行的載人航天飛行。

三名美國宇航員和一名加拿大宇航員將於2024年飛往月球並乘坐Artemis II返回,這是2025年登月計畫的第二次準備飛行。

美國海軍上校G. Reid Wiseman將擔任Artemis II的指揮官。這項任務的飛行員是Victor Glover Jr.,他也是一名海軍上校。飛行專家是美國工程師和資深宇航員Christina Hammock Koch以及加拿大武裝部隊上校和前戰鬥機飛行員Jeremy Hansen。

NASA局長Bill Nelson和加拿大創新、科學和工業部長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在休斯頓約翰遜航天中心的艾靈頓機場進行了介紹。

在出席動員發布會的數百人中,有德州參議員Ted Cruz和眾議員Sheila Jackson Lee、Brian Babin和Lizzie Fletcher,以及大約40名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宇航員以及數十名休斯頓地區的學童。

「我們選擇重返月球,然後前往火星。我們將攜手合作,因為在21世紀,NASA將與國際合作夥伴一起探索宇宙,」Nelson說。

「我們將解鎖新的知識和理解。我們一直夢想著未來會發生什麼。為什麼? 因為它存在於我們的DNA中。」

合作努力

根據NASA網站,Artemis項目是美國牽頭的一項聯合行動,涉及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航天局和數十家私營公司,旨在重返月球以獲得科學發現、經濟利益,並激發新一代探索人員的靈感。

Artemis I任務成功發射了一艘無人航天器繞月飛行並於2022年11月16日至12月11日返回。

Artemis II 將搭載四名宇航員繞月飛行並對飛船系統進行壓力測試,為最終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性大本營做準備。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為人類探索火星任務鋪平道路。

Lockheed Martin、Boeing、Northrop Grumman、SpaceX、Blue Origin、Dynetics和Aerojet,以及許多其他公司正在製造當前和未來任務系統的主要部件,包括太空發射系統、獵戶座太空艙和計劃中的太空平台和月球大本營。

熱情的船員

從2014年5月到2014年11月,Wiseman擔任國際站的首席工程師,在太空中度過了超過165天,並進行了13小時的太空行走。

Glover駕駛NASA的SpaceX Crew-1,在太空停留168天后於2021年5月著陸。他曾是空間站的飛行工程師,並進行過四次太空行走。他將Artemis任務比作太空探索接力賽中的一棒。

「你可能經常聽到人們說載人航天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Glover說。

「載人航天就像一場接力賽。而這根接力棒已經代代相傳,從機組人員傳給機組人員,」他回憶起太空飛行史上的各種項目時說。

「我們了解我們在其中的作用,」Glover說。「當我們有幸拿到那根接力棒時,我們將盡最大努力跑一場精彩的比賽,讓你們感到驕傲。」

Hansen擁有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空間科學和物理學學位。他於2009年被加拿大宇航員招募活動選中。他是第一位領導NASA宇航員班的加拿大人。

「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明白,美國可以選擇自己重返月球。但幾十年來,美國做出了非常慎重的選擇來組建一支全球團隊。在我的定義中,這就是真正的領導力,」Hanson說。

Koch是空間站的一名飛行工程師,保持著女性在太空中連續停留時間最長的記錄,共328天。

「這將是一場四天的旅程,行駛一百萬英里的四分之一。繼續環繞月球背面測試獵戶座並返回地球、以超過25,000英里/小時的速度穿過地球大氣層並降落在太平洋中。我感到興奮嗎? 絕對地!」Koch說。

「但我真正的問題是你感到興奮嗎?」她對在場的孩子們說。「我看到你們,我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最興奮的一件事是我們將帶著你們的興奮、你們的抱負和你們的夢想與我們一起完成這項任務。」

成本遭批評

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是為Artemis I號和II號飛船提供動力的火箭,因其成本高昂而受到批評,在12年內耗資超過230億美元,並被批評者稱為「參議院發射系統」。

在11月成功嘗試之前,Artemis I的發射被取消了兩次。延誤是由錯誤的發動機溫度讀數和氫氣洩漏引起的。

Artemis II任務目前定於2024年11月進行。後續Artemis任務的日期尚未公佈。

相關新聞
研究:人造衛星對天文觀測影響越來越大
韋伯望遠鏡在遙遠星球上發現旋轉砂礫雲
NASA捕捉到太陽表面比地球大30倍的日冕洞
新發現超級黑洞為太陽質量320億倍 達理論極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