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命運多舛卻又傳奇的一生

作者:周揚
2015年7月10 日,英國倫敦馬里波恩路杜莎夫人蠟像館上的建築標記。(Sh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提起杜莎夫人,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蠟像館。的確,她的一生跟蠟像有著不解之緣,命運多舛,她的坎坷經歷又締造了她的傳奇。是什麼原因使她開始學習製作蠟像?她又是怎樣與法國王室結緣?她最恐怖的經歷是什麼?她又為何背井離鄉遠赴英國?第一個杜莎夫人蠟像館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杜莎夫人的原名叫安娜‧瑪麗‧格羅肖爾茨(Anna Maria Grosholtz,1761年12月1日—1850年4月16日),她出生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很不幸的是,她是一個遺腹子,爸爸已於兩個月前去世。他是一位軍人,在七年戰爭中殉職。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由於貿易、殖民、霸權等原因,西方主要強國參與了這場戰爭,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

戰爭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她的媽媽不得不出去工作,以維繫她們的生活。幾年後,媽媽在瑞士的伯恩(Bern)找到了一份工作,給菲利普‧柯蒂斯(Philip Curtius,1737年—1794年)醫生當管家,柯蒂斯很同情她們,讓母女倆都搬進了家裡,便於照顧。

瑪麗從未見過自己的爸爸,當她見到柯蒂斯時,直喊他「叔叔」,柯蒂斯甚是喜歡,恰巧他自己沒有孩子,便把奶聲奶氣、乖巧可人的瑪麗視如己出。

柯蒂斯不僅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蠟像師。他利用自己在蠟塑方面的技能,來說明醫學上的解剖學,創造了解剖蠟模型。不僅如此,他還為一些遊客製作蠟像。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法國王室,王室成員對他的技藝頗為讚賞。

2019年3月,時代廣場中心的紐約杜莎夫人蠟像館。(Shtterstock)

1765年,他被說服放棄醫學事業,移居法國巴黎,將蠟像作為一門藝術來工作。穩定下來之後,柯蒂斯也叫瑪麗和她的媽媽一起去了巴黎。

1770年,柯蒂斯在巴黎創辦了蠟像館,很多人前去觀看。1776年,他的蠟像展覽得到了法國王室的鼎力支持,允許他轉移到巴黎的王宮(Palais Royal)舉辦蠟像展,影響更大,他也因此認識了很多社會名流。

瑪麗從小就跟著柯蒂斯學習製作蠟像,她聰明靈慧,很有藝術天賦。待到其技藝成熟後,便以藝術家的身分為柯蒂斯工作。

蠟像的製作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王室成員和偉人的臉部輪廓是通過蠟面具保存下來的。製作頭部蠟像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首先要進行準確的測量和記錄,用黏土捏出形象來,再敷上石膏製做出模具。在石膏模內灌入熱蠟,冷卻後除去石膏模,蠟像就定型了。製作的每一步都得精益求精,才能達到惟妙惟肖、猶如真人的效果。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出雙手和雙腳的蠟像。人體的軀幹部分,早期是用金屬骨架支撐,後期就用玻璃纖維代替了。

1777年,瑪麗16歲的時候,柯蒂斯給了她一個機會,讓她獨立創作了第一尊蠟像,人物原型是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使她名聲大震。她創作的著名蠟像,還包括盧梭和美國國父富蘭克林。

凡爾賽宮向她伸出了橄欖枝,請她擔任法國國王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的妹妹、「法蘭西的伊麗莎白」公主(Elisabeth of France,1764年5月3日—1794年5月10日)的家庭教師,教授蠟像的製作。她住進了凡爾賽宮,成為受人尊敬的上流社會的一員。

對她而言,柯蒂斯是她的人生導師,也更像是她的父親。柯蒂斯用其畢生所能,想為瑪麗開拓更好的人生。柯蒂斯和瑪麗,都是通過蠟像這種藝術形式,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與法國王室結緣的同時,也結識了不少左翼思想的著名人物。

但是世事難料,法國大革命開始了,時間跨度是從1789年7月14日至1794年7月27日。大革命反對王室,反對天主教,反對神權。信仰無神論的流氓無產者實施暴力革命,在巴黎打砸搶,無數藝術珍品被毀掉,並攻占了巴士底獄。路易十六和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被送上了斷頭台,延續近千年的法國君主制終結。斷頭台(法語:Guillotine)是一種執行死刑的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

這場革命,使瑪麗的命運急轉直下。由於她和王室的密切關係,被指控為王室同情者而被捕,關進了監獄,並給她剃了頭,也準備將她送上斷頭台。

在這命懸一線之際,柯蒂斯的一位熟人、散文家及革命陣營中的科洛特‧德埃爾布瓦(Collot d’Herbois,1749年6月19日—1796年6月8日)得知此事後,給說了情,認為她對革命還是有用的。她被釋放了,條件是她必須製作死亡面具和斷頭台受害者模型,尤其是製作名人和貴族的模型。然後,流氓無產者將其拿出去遊街,炫耀戰果。受害者除了路易十六和王后等王室成員外,還有柯蒂斯及瑪麗的許多朋友和認識的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政治人物,雅各賓專政時期的實際最高領導人。因內部政見不同,同樣被送上了斷頭台。瑪麗在晚年的傳記中提到過這個人,說他曾救了她。當他死亡時,瑪麗仍然是被迫為他做了蠟像。

屈辱、血腥、恐怖,這種可怕的日子,使她的精神承受達到了極限。

在大革命期間,從1792年至1794年,三年時間裡,斷頭台斬首「反革命分子」(其中包括異見人士)的保守估算,超過了6萬人。

1794年,柯蒂斯去世,並將自己收藏的全部蠟像留給了瑪麗。這個給予她滿滿父愛的人,最終離她而去了……

1795年,瑪麗34歲的時候,與一名工程師弗朗索瓦‧杜莎(Francois Tussaud,生平不詳)結婚,她也就成了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婚後,他們共有3個孩子,但只有兩個兒子活了下來,他們是約瑟夫(Joseph)和弗朗索瓦(François)。

1802年,沙龍魔術師保羅‧菲利多(Paul Philidor)邀請杜莎夫人前往英國倫敦,展出她的那些蠟像。是啊,為什麼不在一個沒有動盪的國家碰碰運氣呢?隨後,她帶著4歲的長子約瑟夫和一部分蠟像,前往英國。

蠟像展出的利潤,保羅分走了一半。與他的合同結束後,杜莎夫人便單飛了。但是經濟收益並沒有像她想像的那麼好,她和孩子的生活困難重重,還有她的一大堆蠟像需要地方安置,需要不菲的費用。

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在法國加冕稱帝。奧地利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杜莎夫人想回國,但在雙方交戰之際,她被阻止不能回法國。因此她只能在不列顛群島,巡迴展覽她的那些蠟像。

日積月累,漸漸地她的展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收益也有了改觀,她甚至可以匯款到法國,給她的丈夫和小兒子。但她的丈夫非常揮霍,還賣掉了留在巴黎的部分蠟像,這令她很失望,也打消了她回國的願望,她與丈夫再也沒見面。

1822年10月,當她61歲的時候,她的次子弗朗索瓦終於來到了英國,與她和約瑟夫團聚了,他們沒再分開。

杜莎夫人在英國巡迴展覽33年後,1835年,在倫敦的貝克街(Baker Street),她成立了杜莎夫人蠟像館,這裡是她的家,也是她的第一個永久蠟像館。她在此工作了8年,撰寫回憶錄。1842年,她創作了一幅自己的蠟像,陳列在她的博物館入口處。

晚年時,她患有更嚴重的哮喘病,便重新回到了天主教的信仰中。

1850年,杜莎夫人在睡夢中安詳地去世,享年89歲。屬於她的時代結束了,她的這種獨特經歷,沒有人能夠複製。

杜莎夫人蠟像館被她的兒子們接管,成為家族企業,開啟了新的時代。1884年,遷址到馬里波恩(Marylebone Road)路,直至現在。該蠟像館,已經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目前,Merlin Entertainments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所有者,這是Blackstone Group旗下的一家公司。

紐約時代廣場杜莎夫人蠟像館裡面的美國前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的蠟像。(Shtterstock)

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經發展到更多的國家、地區及城市:

• 歐洲:倫敦(London)、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柏林、布萊克浦(Blackpool)、布達佩斯(Budapest)、伊斯坦布爾(Istanbul)、布拉格(Prague)、維也納(Vienna);

• 美國:好萊塢、拉斯維加斯、納什維爾(Nashville)、紐約、奧蘭多(Orlando)、舊金山;

• 亞洲:曼谷、新加坡、東京、香港、北京、上海、重慶、武漢;

• 中東:迪拜;

• 澳大利亞:悉尼。

每個蠟像館的人物也不盡一樣,會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挑選出非常受歡迎的人物,按照他們的形象,製作蠟像,比如王室貴族、政壇人物、影視明星、體壇健將等等。杜莎夫人蠟像館,已經從英國倫敦,向外擴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責任編輯:高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月1日,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宣布,大陸知名演員胡歌即將入駐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據悉,作為上海本地出身的演員,胡歌將以不同於其他明星的身份和造型入駐。
  • 週二,在紐約杜莎夫人蠟像館內,民眾聽到了一陣陣又重又粗的呼吸聲,究竟是什麼呢?
  • 一年四季,天道循環。從二十一歲那年起,我的四季循環中多了一季特別的存在——神韻季。第一次邂逅神韻是在渥太華,那天我遲到了。看到的第一個節目是精忠報國。大幕揭開,我的眼淚跟隨而下。
  • 歷史上的今天,徐悲鴻:生命本是天上來,卻撒彩墨在人間。得失去留只一念,重返畫中神仙卷。
  • 2023年4月中旬,經好友推薦,喜歡藝術的我認識了旅居瑞典的中國畫家范一鳴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請,我們到他家做客,觀賞他的畫作,聽他聊創作靈感和中國文化。我也順便採訪了他在中國時的遭遇。
  • 漆器珍貴與耐用之特性,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漆工藝,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台灣茶文化與漆工藝結合,是翻轉、是重生」,於是黃佳隆開設了「漆器茶道具製作教學」課程傳承這項古老技藝。
  • 對文藝復興藝術感興趣的人很快就會熟悉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這個名字,他不但是佛羅倫斯的建築師、藝術家,還是藝術史學家。1568年瓦薩里彙編的《藝苑名人傳》(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是文藝復興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著作。16世紀意大利許多頂尖的藝術家都是他的友人或熟識。朋友圈裡也有很多人認識15世紀的藝術前輩。
  • 列奧納多的離去讓所有認識他的人都無比悲痛,因為從未有人給繪畫帶來如此高的榮耀。他俊美奪目的外表能為每一個憂慮的靈魂帶來寧靜;他辯才無礙的言辭可以折服最為頑固的頭腦。他的體力可以壓住爆發的怒火;他能用右手擰彎門鈴鐵環或馬蹄鐵,就像它們是鉛製的一樣。他是如此寬宏大度,身邊聚集了眾多朋友,只要其擁有智慧和才能,就不論貧富予以支持。他的一筆一畫讓最卑微平凡的處所熠熠生輝;因此,他的降生真的讓佛羅倫薩得到了一件非常棒的禮物,而他的辭世則給這座城市帶來無量的損失。
  • 列奧納多新聖母大殿(S. Maria Novella)「教宗大廳」(Sala del Papa)的牆上繪製《安加利之戰》(Battle of Anghiari)的草圖,以表現米蘭公爵菲利波手下大將尼古洛‧皮欽尼諾(Niccolò Piccinino)的故事。他構思了一群騎兵爭奪軍旗的場面,他設計這一場面時的奇思異想,公認此畫為技巧高超的傑作。
  • 那些看到列奧納多製作的巨大黏土模型的人發誓說,他們從未見過比這更優美、更精湛的東西;這件模型一直保存到法國人跟隨法王路易開進米蘭、將其打成碎片。他為這件雕塑做的一件公認完美無瑕的蠟製小模型也佚失了,同時丟失的還有他通過研究創繪的一本馬匹解剖學圖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