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7月08日訊】中華民國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局)為偵辦重大刑案並提供關鍵證據,先後成立刑事DNA實驗室、冷案中心,盼讓陳年舊案真相大白,近5年藉DNA鑑識破案累積達1萬3,816件,平均每年助攻偵破2,000餘案。
為精進刑案鑑識技術,中華民國前警政署刑事局局長盧毓鈞於1992年指示籌畫生物科DNA(去氧核糖核酸)實驗室,選派時任科長黃女恩赴美國李昌鈺博士實驗室研習,在人員訓練與儀器設備完備後,隔年成立台灣首間刑事DNA實驗室。
另方面,為偵辦未破重大刑案,警政署刑事局經李昌鈺協助於2007年成立冷案中心,將列管冷案定義為「案發3個月以上,有相關物證但仍待科技技術突破以進行科學驗證,或已窮盡偵查作為而不可得致偵查作為停滯的命案、槍擊案或性侵害案」,迄今仍有自1980年後發生的70餘案列管中。
從創設早期僅有2名鑑定人員、年鑑定案260件,現任刑事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黃女恩告訴中央社記者,目前整個鑑識中心,包括生物科、鑑識科和指紋科編制人力約120多人,年鑑定案多達近3萬件,且屢為重大刑案提供破案關鍵證據。
根據刑事局統計,刑事鑑識中心近5年因比中DNA鑑識而破案件數分別為,2019年2,465件、2020年2,657件、2021年2,754件、2022年2,994件、2023年為2,946件。
統計指出,2023年單年新增8358筆案件資料,DNA資料庫建檔總數達18萬2,251筆,可見鑑識人員的工作負擔和貢獻。
「案子一直增加,有限人力永遠追不上」,黃女恩表示,目前刑事局指紋科和生物科分別負責建檔和鑑定案件指紋和DNA,並將檔案分享到全國警局,各警局透過指紋遠端比對系統可自行比對,再由刑事局協助確認。
黃女恩指出,六都陸續成立DNA實驗室和刑事鑑識中心,透過策略性資源共享和階段分層負責,讓有限人力最大發揮,一起完成任務。
她提到,有些地方案件發生率不高,且鑑識技術要更有經驗,像是現在全國2,000多件性侵害案件,仍是送到刑事局鑑定。
面對多如牛毛的刑事案件,如何排定鑑識順序也有規則可循。黃女恩說,有犯嫌在押的案件最優先,因羈押有期限,若能在期限內掌握越多資訊,案情能有所突破,相關處分也相對妥當;其次則為重大、特殊案件,例如屏東明揚工廠大火事件,物證透過火車運來台北已是晚間7時許,鑑識人員即刻支援至隔天上午7時許,全實驗室整晚都燈火通明。
黃女恩指出,類似案件還有2018年台鐵普悠瑪出軌事故,當時死傷慘重,鑑識中心人員都自動回實驗室幫忙,大家遇到重大事件都是感同身受,善盡綿薄之力。
因鑑識人員戮力不懈而破案的還有1994年吳姓女老師命案,黃女恩說,死者父親為北市警官,同為體制內的每個人都很清楚他一路的焦慮與不捨,幸好這件冷案最後因比對新案指紋而偵破,否則一輩子都放不下。
不過,仍有諸多重大冷案持續等待真相重見天日的一天,包括懸宕多年的林宅血案、劉邦友案、彭婉如命案,都持續列管偵辦中,警方仍不放棄任何破案線索,盼能告慰死者和家屬。
一路見證台灣刑案鑑識技術從無到有,黃女恩認為,去年通過刑事訴訟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強化鑑定制度程序、鑑定人資格與訴訟關係人利益揭露等,對於鑑識發展是新挑戰,包括對鑑定書面要求、鑑定者資格和出庭作證機率都增多,可能會影響部分鑑識人員任職意願,將加強內部訓練和溝通,為刑事鑑識實驗室留下好的人才。
(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