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換個方式愛自己

謝亞晴

人氣 27
標籤:

【大紀元10月8日訊】中國古人教育總從「心」上下功夫,讀書執事先求靜心滌慮,方得事半功倍之效。

時至今日,生活安逸而不清明,有華美而乏內實,人們愈來愈擔憂,造成另一種紛亂的生活型態,縱使生活無虞,兒子、女兒有所成就,心中卻還擔心股票下跌、健康亮起紅燈等等,許多事情縈繞心頭,久久無法散去,加上與他人的爭吵、不順,更令人「心」煩。

因之,醫學界發現文明病一年多過一年,精神健康一代不如一代。西方世界醫學界在識得飽足的物質生活並不在人體健康的安全領域中,乃轉而向東方古老的文化中尋求答案,研究人的精神狀態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體健康。世界醫學文獻資料庫(Medline)中即收錄有二百二十四篇關於「靜坐」與「健康」的研究、八十六篇有關於「靜坐」、「疾病」關係的研究;而在世界重大醫學期刊,如英國醫療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美國中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社會科學與醫療(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等亦發表許多相關論文。

緊張的現代生活是有效率的,但這並無法導向幸福的人生。如果我們也學習古人,讓自己從心中釐清生活的本質,也許就離真正的快樂不遠了。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訪靜坐研究者——林榮春

民國八十五年,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博士生林榮春在聽了台灣大學電機系李嗣涔教授所發表之「人體功能」演講後,因此認為「電機專長的教授既然可以跨領域研究,企管學界為何不可?因為這些領域的發現,一定會影響到人的行為。」

因此,他以靜坐為主題,邀請台灣銀行、億光電子作為實驗對象,除了對照組與實驗組外,加上億光混合組(對照),並獲結論如下:

靜坐以潛移默化的內省教育方式,比透過外在的互動、授課有用。而在意識安定、情緒覺察、情緒管理、同理心與人際關係的改善程度與修習靜坐時間的長短有關,時間愈長、效果愈好。

在一方安靜的角落裡,目前任職於實踐大學企管系的林榮春教授不談靜坐,卻先談起了修煉。

林:一般社會大眾花比較少的時間在練習,真正較為深入的靜坐練習者是所謂的「宗教家」。他們希望達到開悟的境界,這又是另外一種程度、層次。

記:假設宗教家使用靜坐的百分之百,可以達到他們修練的開悟;一般平民百姓只使用了靜坐的百分之十,是否可以達到一些功能?

林:是的,如果一般上班族借用這個方法,是可以達到健康的功能的;這從科學實證上來說,是肯定的。醫院也有這樣的課程,我們叫「預防醫學」。

哈佛大學醫學系的班森醫生,曾做過一系列有關靜坐的探討。他們到西藏、印度去找瑜珈修行者,看靜坐所能達到的功夫。例如,在冰天雪地中,讓毛巾沾水結凍,將毛巾覆蓋在瑜珈修行者的身上(沒有穿衣服),這些毛巾卻解凍了。他們靠的完全是意念的力量。

記:現在台灣從事靜坐的研究好像不多?

林:靜坐可以談的部分很多,看你從什麼角度談,可以從生理學、健康、特異功能都可以。

記:我想讓讀者知道,靜坐可以帶給人什麼好處?

林:一個最簡單的理論:如果人在生氣或是情緒失控的狀態下,身體血壓升高、冒汗、心跳快、呼吸急促,這時身體所有的症狀都在往不健康的狀態走,我們講這是負面的生理徵候。

但是,我們發現靜坐者身體所出現的徵候都與這些狀態相反。你練習靜坐,身體就會往健康的方向走。

剛打坐完,你的情緒遇到刺激時,比較會像棉絮般吸收這些刺激。有一位屏東的法師曾跟我說,他教一群小孩打坐,結果這些小孩挨罵的時候,比較沒有情緒性反應。

你知道,小孩在受到刺激時,會有比較直接的反應。當然,這些小孩不是打坐後變得遲鈍,而是以一種比較軟性的方法來看,例如:有的人個性本來像一堵牆,球打過來,他就彈回去,可是打完坐後,心境就像棉絮一般,球丟過來,也彈不起來。

記:很多人都在學打坐,各種打坐方法都有用嗎?

林:不管哪一種,大概都可以讓你的心安定下來。

廣義的靜坐,是可以讓你的心靜下來的方法,看大海也可以。儒家也有這樣的說法——正襟危坐,他要把身、心都端正了,這也是一種方法。

記:您的論文中有提到某家公司沒有嘗試成功?

林:對,因為他們忍受不了腿疼。靜坐不是速成的效果。但是,你要是喜歡上了它,就會發現的確是有效。(記:這會不會令人難以信服?)如果你打抗生素,當然一下子就有效,可是,靜坐不是這種藥。

記:因為靜坐是針對「心」。

林:而「心」又會影響「身」。

記: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人在靜坐的時候其實他的心靜不下來,還在想一些要辦的事情等等。

林:對,這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當然各門各派都會有自己的方法來教那一門的修行者。一般人靜坐,你要提醒自己,我現在在「練習」靜坐,把思緒拉回來,出去了,就要趕快回來。

記:所以,這個方法是有助於專注力的提升嗎?因為有部分研究者提到,靜坐有助於提升孩童專注力。

林:練習夠久的話,這個人就很容易提醒自己,要專注在手上這件事情上,情緒可以掌握得比較成功。

小孩子專注唸書,當然效果就好。他一發現自己不專心,馬上就會提醒自己,趕快回來,浪費的時間就少,效率就好。

智者的心不受波動,看別人因為一件事情大喜大悲,就會覺得很傻,智者不會跟著群眾一起跳下去,你不會跟著大家走,這樣就可以讓你做很多明智的決策。修行、修心、靜坐都是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不受人間情事的干擾。

記:所以,靜坐這個形式其實基本上是要下功夫「修心」的。

林榮春小檔案

林榮春目前為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民國八十七年完成博士論文: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

經歷:

花旗銀行助理副總裁
元富綜合證券副總經理
三陽綜合證券總經理
億光電子公司監察人
真理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
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

策略管理/組織理論與管理/組織行為/國際企業管理

西方人的靜坐經驗分享

David Bosworth

去年來到台灣大學研讀國際華語研習所的David Bosworth從小就對東方宗教很有興趣,自己亦曾學習過東方按摩。十六歲那年,他第一次見到佛教廟宇,第一印象是「這個宗教很有智慧、很溫和。」

大學時,David開始練習打坐,這讓他的精神和身體都有明顯的改善;「我覺得最大的好處是精神方面,因為打坐會讓頭腦不那麼忙,尤其是我來台北後(笑),每天都跑來跑去(很忙碌)」。

David表示,他靜坐時不固定姿勢,一次十五分鐘,「你可以讓你的臆想跑來跑去,但是你不要跟著它,專注在你的呼吸上。」每週練習三次,但有時忙起來,也是很長一段時間沒練,「我很希望我自己天天練,但是,我行程很滿。」

另外,David也提到了東、西方除了文化不一樣,醫療系統也大相迥異。「如果你(的身體)有緊急情況,西方醫療是很有用的,可是,他們比較不能注意到精神(方面)或是看到整個人的問題。」

「所以,歐美人才會覺得夠了(指人體研究),才會想要找一個方法,讓我們(西方人)練習,讓精神健康。可是西方的方法比較少,東方比較會(東方文化有較多研究精神的文化)。」在我們詢問為何西方近年來掀起打坐熱,David如此解讀。

(為保留David原話,括號內文字為編輯加註。)

Emily Kutolowski

另一位來自美國的Emily在基督教家庭中長大,不到二十歲,就深受背痛所擾,無法從事她所喜歡的運動,於是轉向東方,尋找治療的方法,「我試過物理治療、針灸、按摩、鬆弛療法、伸展運動、類固醇、超聲波療法、脊椎按摩等等。」最後,Emily決定開始練習氣功。

開始時,的確減輕了背痛,某天,背痛卻返了回來,且更加劇烈,連彎腰繫鞋帶都很困難,舉步維艱,她十分不滿。因緣際會下,她又決定嘗試另一種東方修煉方法來醫治她的背痛。

這種氣功不但有靜坐課程,並且要求練習者得從本身個性要求起。

練習者需靜坐一小時,「這是我最需要克服的地方」,在多次練習後,她終於可以雙盤;肉體的痛苦承受容易,心性上的要求則是一項比較大的挑戰,此氣功要求練習者從本身做起,例如:多為別人著想、不要什麼事情都先考慮自己等。「我對世界的視野、宗教的想法也從此打開了。」──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開庭審理16名法輪功成員上訴案
坐禪:確保健康新的百憂解
中國配偶暴增 身分取得從嚴
大陸配偶上街頭 盼與外籍配偶享同等權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